孫有明
摘 要: 本文以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為案例,對井下通風和安全方面的人才培育工作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立足于教育培養理念,研究出從行動出發的教育-學習-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更進一步創新了培育井下通風和安全方面人才的新方法。
關鍵詞: 高職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 教育—學習—實踐模式 研究與探索
1.培養創新型人才勢在必行
目前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煤炭的發展趨勢在很長時間內不斷向前,原因是在我國的應用型消耗能源比例里,煤炭占到最大比重。今后相當長時間內,全國GDP每年增長6%~8%,每年需要消耗30多億噸的煤炭。同時因為我國的煤礦作業類型大多數都是地下作業,經常遇到瓦斯爆炸等各種災害的威脅,安全問題比較明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許多新穎工藝和技術在煤礦內開始應用,促進我國的煤炭工業的發展。然而,與世界上的其他領先國家相比較,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導致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適應煤礦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夠、數量不足,所以要重新塑造井下通風和安全專業學生的各項素質能力,根據煤礦發展的新需要,制訂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造就既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備強有力的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
2.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教學做”模式的構建
依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作為指示精神,擺脫思想束縛,革新教育觀念,建立新型的辦學模型,為企業輸送專門人才,依靠企業做強做大,培育生產和學習研究型人才,為井下作業提供合適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筆者以井下的通風管理工作和煤礦災害的預防治理作為出發點,將培養職業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將學校里的訓練場所和學校外的實踐基地有機結合,將學校里的各項項目教學和操作指導統一到一起。精選課程內容,徹底打破傳統學科式課程設計思路,緊扣礦井通風技術、礦井瓦斯檢查、安全儀表監測、瓦斯抽放、瓦斯防突等技術崗位標準,構造以工作任務模塊為核心,設計和實施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將教學任務作為研究主體,設計開發了以行動為出發點的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作用比較顯著,主要表現為:
2.1課程重點的實現
2.1.1預先參觀活動。
在課程開始之前,先帶領學生到礦井通風專業實驗室參觀了解,經過教師的教授和指導,使學生掌握煤礦通風的基礎知識,有所理解,之后再到學校外的實踐基地參觀,提前為該課程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石。
2.1.2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2.1.2.1在實驗室里,通過根據任務觀看模型的方法,邊聽講邊觀看,實踐和練習相結合,實現學生學習和掌握礦井下通風和災害防治的目標。對重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講授,多次講解,達到學生徹底掌握的層次,使學生高度重視。
2.1.2.2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課堂上的討論活動和素材講解、電子化教學,發揮多媒體設備和網絡教育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發現問題,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提高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問題和解決辦法的能力。
2.1.2.3應用作業訓練的方法。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要給學生預留練習題目,認真改正,鍛煉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和網絡操作能力。
2.1.3課外實踐。
為學生提供模擬訓練和實驗室操作的機會,讓他們自主安排模擬訓練的時間。通過課程的設計及具體的實踐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有助于掌握重點部分,提高學生依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教訓,提高熟練性。
2.2攻克課程難題的辦法
針對煤炭行業的特殊性(高危的井下作業)可以將教學地點設置在有高仿性的環境中,包括實際訓練場地或者生產場地,盡量保證教學與實踐活動及實際工作場景相符合。
2.1.2將課堂挪至訓練場地,一邊觀看一邊講解。
比如:學院礦井通風實驗室所具備聲電光三者統一的設備,種類多種多樣,形象生動,學生可以利用模擬操作,借助教師的重點指導,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井下通風系統的流程和災害的防治等。
2.2.2將課堂挪到現場,邊講解邊練習。
借助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井上和井下的雙重訓練,讓學生了解礦井的通風原理和災害預防治理的流程。利用現代超前的教育手段幫助學生攻克難點,通過設計制作井下通風等多媒體課件,由抽象到具體,從靜態到動態;實行課堂內和課下統一的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各種途徑。通過在線講解和解答疑惑,及時與學生交流溝通,幫助他們答疑解惑。
2.2.3依據所給任務的工作流程及獨特性,選擇動手實踐、崗位鍛煉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2.2.3.1向學生開放仿真型模型室。能夠隨時學習模型,鍛煉動手能力。
2.2.3.2學生畢業后進行實習分組,在工作崗位上鍛煉,聘請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在現場指導教學活動,提供畢業需要的各方面資料和文獻,具體帶隊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實踐,做出指導。
2.2.4形成教師主導、學生實際操作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完成任務,讓其成為操作和評價的主要實施者,真正實現教學和學習的統一。
依據井下通風和礦井災害方面的各項技術和管理標準,遵循相關教學規則和規律,將教學內容分成不同的內容部分和教學任務。其中一部分用理論教學和實際操作統一結合,課堂學習和煤礦現場有機結合的模式;另一部分教學任務采用的是模擬場景中教育、學習、實踐相統一的教學模式。
3.結語
無論在什么領域,創新意識不可少。在煤礦的通風和安全方面要緊密結合創新觀念,在教學上予以體現,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目前礦井通風與安全生產發展情況及煤炭企業對相關人才的要求標準來實施。此外,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要緊跟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教學改革工作要與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的發展保持一致,這樣才可以創造合適的環境提升學生創新水平,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的創新型人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完成教學任務,可以將理論知識、應用能力與職業操守和工作態度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重點鍛煉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通過實際操作,許多煤炭企業的認識是我院培養的井下通風與安全專業的學生極具忠誠、熱愛本職工作、有著堅定的思想、安心工作,將堅守本崗位,繼續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朱云輝,沈宏毅.基于高職煤礦安全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科學時代,2010(7).
[2]劉朝乾.我國煤礦安全現狀及安全事故原因分析[J].科技資訊,2011(28).
[3]沈宏毅.煤炭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
[4]朱云輝,孫澤宏,王光勝.CDIO教育模式在高職煤礦安全類專業中的實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