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美
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新的英語教學觀,即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的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征就是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充分發揮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重新審視和定位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新信息與日俱增,信息傳播渠道和方法日趨多樣,教師個人不可能擁有所有可滿足學生需求的知識,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更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發展交際能力的促進者及學生學習語言的鼓舞者和學生的伙伴和作者。
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要求,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有效地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如視聽表演、討論,做游戲及講練結合等,同時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努力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接受的和充分理解的學習環境。真實地展示自我,與學生真誠地交流,不妄自尊大,同時經常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在教學中對不同學生的個性懷著尊敬和接受的態度,不因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厚此薄被,并且容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即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出現錯誤,不輕易批評,而是采用學生能接受的方法使其意識到自己所錯之處。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使之不僅“學會”且“會學”,為他們日后深入學習和繼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所謂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簡單地講,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成為積極主動的選擇、吸收過程,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吞咽的過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老師并不能認真做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就是教師對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認識不足。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不僅是學生學習特點的要求,還是學科特點的要求、社會發展的要求。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一個主動吸收的過程。學習是內因外因互動的過程,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力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教學無論多么優秀,學生不接受也沒有作用。同是一個教師,學生的成績總是參差不齊;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學科成績往往出現差異懸殊的情況,這些情況無不反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從學科特點來看,英語要求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很少張口說英語的人,可以用英語流利表達自己的思想,一個很少聽英語的人,能夠敏捷把握和他人談話的內容。初生的嬰兒沒有進行專門語言學習,但是可以很快學會用母語與他人交流,這和他平時的聽、說分不開,而同樣具有人的基因的“狼孩”、“豬孩”卻不會運用語言,曾經報道過的在日本北海道深山發現的老人語言退化,這和他們得不到聽、說的練習是分不開的。正如吃飯不能被人代替,學生的聽、說練習是教師永遠無法替代的。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體創造性的發揮。創造性的發揮和主體性的發揮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發揮學生主體性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基礎。社會的發展同時提出了開展終身教育的要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育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傳授和方法掌握緊密結合,尤其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父母不能跟隨孩子終身,老師更是如此。
二、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一方面要求學生有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給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機會。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有賴于教師的培養,因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關鍵在于教師。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借助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占主導地位的世紀,計算機的普及應用給社會和科技帶來了一次空前的發展,也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歷史的飛躍。我在假期代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創造教學,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思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鐘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塊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喚起他們求知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課堂中。
2.轉變觀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
早在1994年,葉瀾教授就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轉變“只見知識不見人”的教育,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觀念。經濟的發展需要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社會的多元需要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是時代精神最核心的內容。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更多地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權威。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往往是教師的權利,學生的需求很少被考慮。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課堂便成了教師表演的舞臺、展示自己的機會,而真正的學習主體一一學生,則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舞臺下的觀看者。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角,自己不過是學生學習中的顧問,是學生表演時的協作者。教師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3.傾注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與情感密不可分。正確的、恰當的良好情感會推動、加深人們的認識。反之,不適當的、不良的情感則會妨礙對某事物進行深入的認識,甚至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學生在焦慮、憤怒、沮喪等不良情感支配下難以有效地接受或者處理信息,有時根本無法學習。
中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老師所授學科,因為憎惡某位老師而憎惡老師所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是我們作為教師所共知的不爭的事實。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偉大教育家孔子就曾強調“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由此可見,情感對人的認知起著重要作用。
傾注熱情,不僅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需要,還是提升教師生命價值的需要。葉瀾教授在《新編教育學教程》中曾經談道,“只有用創造的態度對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快樂”。當教師超越了純粹物質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和新一代的成長、人類生命的延續聯系在一起,與個人收獲的快樂、自我價值實現聯系在一起時,他與職業之間就建立起活潑、豐富的聯系,他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完滿和意義的充盈,激情在他胸中彭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