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超
做面向未來的教育
——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中學德育工作紀實
文|王 超
教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在遵循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社會的道德、知識、技能等內化為學生的一種素養,從而既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又滿足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未來,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個人會不斷地接受教育,終身學習將與勞動創造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的自覺要求,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
2016年,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在對“做有靈魂的教育”總結提升的基礎上提出“做有未來的教育”。那么,如何理解“做有未來的教育”?歸納起來,它是一種教育思考、一種教育主張、一種發展理念。而回應社會發展關切、回歸教育本真、求真務實有所作為,正是“做有未來的教育”的精神特質。基于這樣的背景,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中學專門成立了學習和踐行“做有未來的教育”的工作小組,制定本年度鄭州三中學習和踐行的“做有未來的教育”發展規劃并積極在創新中落實。

>>查保翔校長
“辦學理念”是圍繞著“辦什么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這兩個核心問題,經過長期理性思考及實踐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它是學校生存的理由、前行的動力、發展的目標,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引導與規范學校辦學者、全校師生員工行為的精神力量所在。
鄭州三中在梳理學校發展歷史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確立了“讓每位教師成長發展,讓每個學生進步成功”的辦學理念,明確了“面向未來堅持科學發展,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的辦學目標,并強化了“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成為會學習、會做人、會合作、會審美、會健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主動發展、自我完善的初中畢業生”的學生培養定位,希望將學校打造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教師享受教育幸福的理想舞臺。
蔡元培先生曾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那么,教育如何面向未來?鄭州三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德育為先是“做有未來的教育”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時它又是人的個性的一個個別的、特殊的方面。”羅曼·羅蘭也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為了培養新一代德才兼備的接班人,作為學校必須明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務必負起德育這個重任。
為此,鄭州三中大力推進以“理想教育”為核心的主題教育,以“感恩、惜時、自信、養成”為教育主線,不斷改進創新德育形式,促進德育的常規化與課程化,以“五項活動”為抓手,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
第一,實施理想教育,樹立終生奮斗信仰。鄭州三中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不僅為自己的生存,更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現個人成長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提醒學生遠大的理想不是短期的升學或者其他近期目標,也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職業或者位置,而是一個值得用一生為之奮斗的信仰,一個不虛度此生的終極目標,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價值取向。
學校通過理想教育主題班會、理想主題教育活動征文比賽、理想活動優秀作品展示等形式,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教育學生要經得住挫折和挑戰,在為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
第二,以活動為基礎,鞏固德育工作成果。鄭州三中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為主線,不斷創新德育形式和活動,努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主動、全面地發展。如由學生自主設計主題班會錄像課評比活動,如《放飛理想》《感恩·拼搏》《微笑面對生活》等;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德育進課堂活動;幫助學生邁好青春第一步,教會學生心懷感恩,用行動去真誠回報的“十四歲集體生日”活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的習慣養成系列活動,如“三周養成一個好習慣”“每天三省”等;在校外、社區開展的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活動、深入社區參加義務勞動等。使學生的責任意識、公德公益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
堅持課程育人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鄭州三中以創客教育為抓手,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積極創造性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初中學生“觀察”能力和“探索”事物的精神,生成求知的興趣和欲望。學生在創客老師、社團老師幫助下進行自主創新活動,積極參加青少年航空模型錦標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APRC亞太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國公開賽、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青少年創客大賽、世界腦力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能力、個性特長得到了發展。
多元評價促發展 教育離不開評價。評價是學校文化、學校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和核心價值的體現。鄭州三中建立并完善了評價保障體系,力圖做到評價目標多維,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形式多樣,評價時空開放,形成了多元評價操作模式。將學生的個人發展和成長進步放在核心位置,尊重學生的多種需要和多元選擇,充分實現學生的多種發展可能性。讓自我評價促進學生反思總結,小組評價引導學生博取眾長,教師評價激勵學生持續進步,家長評價滋潤學生心靈。

有未來的教師才有未來的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且巨大的。這些影響作用,體現在教師組織實施教育教學的行為過程中,不僅如此,教師自身的品德素養、思想水平、人格魅力和知識的淵博度等,也會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為此,鄭州三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講座、師德演講比賽、經驗交流及宣傳師德典型等系列活動,培養教師的“大愛之心、敬業之志、篤學之風、創新之勇、為師之范”,努力成為社會文明的典范、學生效仿的榜樣、家長依賴的朋友。學校還積極構建“生命為本”的道德課堂,以尊重、關愛、信任自己的學生為基準,進一步優化師生關系,營造出“親其師、信其道”的理想教育氛圍,使更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關愛與尊重,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與幸福,來促進高效課堂、生命課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師專業培養方面,鄭州三中深入推進“基于校本”的教學改革,在全校推行“四步導學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時,學校還以名師工作室為依托,積極開展“首席教師引領課”“骨干教師示范課”“首席教師、骨干教師同課異構”活動,充分發揮“課題帶隊伍,科研促教改,研究促質量”的整體效能,開展全方位、多形式的教師教育和教師培訓交流工作,為教師的共同發展拓寬了渠道,保證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性、立體性以及教師發展的可持續性。
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因此“教孩子三年,一定要為孩子未來想30年”。面對時代的發展,鄭州三中高瞻遠矚,正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營造一種回歸生命生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