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摘要】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立的過程中,基本服務的均等化是重要的一步。各級政府應將農村公共品有效供給作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著力點,建立高效的政府分工管理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合理地劃分事權與財權。分析當前制約農村公共品供給效率不足的問題表現及原因,為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效率低下的現狀提出解決策略和意見,切實解決制約“三農”發展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農村公共品 供給問題 供給效率 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07
農村公共品可解釋為一些公共的,不具有排他性、競爭性以及盈利性的,專門在農村地域內提供農村、農民發展便利的產品,包括:基層行政服務、農業水利設施、農產品信息、基礎教育等。我國現階段農村工作的重點是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但由于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效率較低,對發展農村經濟形成較大制約,研究提升農村公共品有效供給效率策略,實現改革開放成果對農村的反哺,讓工業發展支持農村農業發展,是不斷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渠道。
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
農村公共品的政府供給。農村公共品的政府供給是通過政府根據相關手段籌集資金之后,根據農村地區對農村公共品的需要,安排相當的財政資金滿足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需要。政府供給模式主要有決策機制、籌資機制、激勵以及約束機制。
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指的是通過個人或者組織的盈利行為,達到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的目的。在市場供給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市場交易的相關原則,通過相關的等價交換或補償的形式,達成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目的。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需要依靠決策機制、供給范圍、籌資機制以及激勵與約束機制四個方面來實現。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資金不足。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模式不斷變化,形成了以國家財政為主、地方自給為輔的新模式。國家財政在近些年不斷加大了對農村公共品的財政投資力度,與此同時,由國家財政擔負省級與國家級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此外,縣鄉級的農村公共品供給資金問題,可以通過加大支付資金的轉移等方式來解決。在通過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力度的同時,也需要對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制度進行創新。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品的投入數量有較大的增長,但是與國家財政的投入相比,相對數量還是較少。從農村公共品的投入結構方面,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都在不斷提高農村公共品的投入資金,并且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投入結構也存在不斷走向更完善、更豐富的趨勢。然而還是有投入不足與供給過剩的現象存在。
財政制度方面存在缺陷。當前我國的財政分權制度并沒有明顯地提高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水平,并且由于我國財政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地方政府存在財權與事權相分離的情況。另外,農村公共品的供給一般是在委托代理的關系之下進行的,造成地方政府農村公共品供給的關系無法獲得相應法律法規的保護。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結構問題。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水平不高、供給結構不平衡;在農村公共品供給的財政投入中,沒有明確規定事權的內容,并且沒有相應的法律或相關的規定作為支撐,這就使得事權出現問題時沒有相應的制度或依據進行處理;事權還存在缺乏彈性這一缺點,當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出現一些狀況時,相關人員沒有解決的義務,使農村公共品供給出現無人可管的局面。
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效率低下的原因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效率仍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總量與農民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供給量不足。國家的投入總體偏向城市以及工業,農業的基建投入始終不足。
其次,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結構不科學,農村需求較大的公共品不足,如教育設施、社會保障需求、農村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而農民需求較少的“政績”性的建設投入卻過多,這使得有限的公共品投入資金被濫用。
第三,農村公共品供給的供給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益,這也造成了供給效率不高的現象。
第四,農村公共品的質量普遍不高。
提升農村公共品效率的政策措施
優化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決策機制。公共品的供給決策應當是“自下而上”的。首先,供給要依據農村和農民的切實需求,建立起農民表達需求的渠道,讓農村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得到實際的體現,讓供給是按需進行;其次,政府要強化科學調研機制,利用現代化的調查和統計方法,切實了解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讓有限的公共品供給有的放矢,做到物盡其用,避免公共品供給機構出現失衡的弊端;最后,要落實農村公共事業的民主制度,保證農民能夠參與到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當中。
優化農村公共品供給的方式。供給主體要從單一的政府財政支出向多元化的供給主體轉變,農村公共品供給的資金來源渠道要結合政府財政資金、農村的社區集體資金、個人和企業資金、非政府組織等多渠道籌集,公共品供給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委托私人供給、政府補貼企業供給等方向發展。政府在公共品供給領域中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自愿、互助、聯合和共享的基礎上優化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方式,被大量的實踐成果證實是有效的。
農村公共品供給要重視規模效應。政府有關部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并村聯組、集村并鎮的布局規劃調整。加快農村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充分利用小城鎮的城鄉鏈接優勢,優化農村地區的資金、技術和生產資料配置。深化農村地區的行政區劃改革,有助于縮減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切實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在公共服務之上,也有助于規?;男纬桑M而起到提高公共品供給效率的效果。
優化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順序。農村公共品供給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優先供給切實關乎農民生活、生存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層面。
強化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監督和管理。地方政府監察部門要加強公共資源使用過程的檢查和監督,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設施、生態環境改善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監督。
創新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理論研究。在農村公共品供給過程中還會面臨諸多理論困境。強化理論創新研究,在供給過程中的科學思路、方法措施等層面加強理論研究,探索出適應農村實情的公共品供給政策,為農村體制改革、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進而為提高農村公共品供給效率提高提供理論指導。
責 編/楊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