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勛++梁朋
【摘要】經濟新常態是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把脈和戰略判斷。經濟新常態下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才能實現中國經濟有質量有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對經濟結構相關理論進行了梳理,提出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 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17
經濟新常態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把脈和戰略判斷。經濟新常態的實質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的質效、內涵發生了本質變化;從結構層面看,經濟結構正在深度調整,不斷優化升級;從動力層面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本文認為,經濟結構調整是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經濟結構如何調整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轉型升級成功。
經濟結構的概念
“經濟結構”的界定。學者對“經濟結構”的理解和認識未達成一致,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是佩盧和丁伯根。佩盧認為,在特定時空里,經濟結構有一定的比例和關系,可以用數量關系直接反映。丁伯根則認為,經濟結構調整可以通過功能形式化的系數體系間接反映。二者都主張用數理分析表示經濟結構。我國學者對經濟結構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賀曉東高度概括出抽象定義:經濟結構是指經濟活動中各經濟部門之間、經濟運行各環節之間相互關聯、相互結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并由內在聯系表現出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潘強恩和馬傳景從具體實踐層面提出了經濟結構的三個層面:一是基本經濟制度;二是經濟體制;三是通常所說的經濟結構。綜合以上中外學者觀點,本文考慮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從產業角度觀察,把經濟結構理解為:經濟活動的各個部分及其相關的經濟運行的各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資源在各部門各產業之間合理配置,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狀態和運行環節,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經濟結構的構成和分類。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核心,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考慮經濟結構主要考慮的是產業結構,也包括部門、地區、供需、市場以及企業結構。產業結構決定分配和消費結構,同時,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也有反作用,消費結構的變化要求生產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消費需求。
廣義的產業結構包括地區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供給結構以及市場結構等。地區結構指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梯度結構高低,在我國表現出明顯的東中西差距;分配結構主要指收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區間的分配狀況;消費結構指人們消費的各種資料之間的比例關系;供給結構是從生產方或者企業方來看,供給結構對應的是需求結構,供需失衡就會出現經濟波動,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解決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市場結構指市場的范圍以及市場中各類經濟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
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的要求。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沒有考慮經濟結構的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的影響越來越不可忽略。國內外學者對經濟結構的研究逐步深入,認為經濟發展既是總量問題,更是經濟結構問題,適當的經濟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前提條件。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的持續增長伴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演進,即主導產業的有序更替。
經濟結構調整是供需關系平衡的要求。供需關系平衡不僅僅是供需數量上的平衡,更是結構上的平衡。我國目前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就是結構性過剩,是供需結構性失衡造成的過剩。產業結構必須主動調整以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這正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和本質要求。
我國經濟結構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不協調。我國經濟存在投資和消費的結構性失衡,由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并不能有效進入最終的消費,造成產能的結構性過剩。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過快,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三是當前經濟發展過多依賴外需,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目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遠超主要發展中大國和發達國家的水平,很容易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而波動。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當前,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關鍵在于在“穩增長、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抓手是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途徑是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把握公平、效率和可持續原則。公平原則指在經濟調整過程中不可偏頗,結合實際照顧好各方權利,給予機會均等,制定好規則;效率原則指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做到“帕累托最優”,算好經濟結構調整的制度成本和收益賬;可持續原則指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要以穩定、科學為指導思想,調整后的結構要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顧短期效益。當前,要徹底拋棄通過量化寬松的方式刺激經濟增長的做法,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盡快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工作。
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經濟結構調整,重點是運用完善的市場機制去調節,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要通過不斷的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營造一個公平的、高效的、法制化的市場環境,讓各經濟體能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同時,也要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要通過制定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通過金融、財稅等各種措施引導產業發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引導社會資源向高科技、現代服務業領域傾斜,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適應消費需求、消費結構的變化,主動調整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糾正扭曲的要素配置,優化產業結構,擴大有效供給,促進消費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效。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就是要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要和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扭轉要素錯配市場,優化投資、產業、產權、產品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達到經濟發展的更高水平和階段。
在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困難都是經濟結構性問題。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要堅持公平、效率和可持續原則,不斷完善和優化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產能,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內生動力強、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結構。
責 編/楊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