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巧云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課堂導入對于一節課的重要性,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迅速入境,可以為一節課的教學奠定非常扎實的情境基礎,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動力。課程改革以來,高中英語課堂導入在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有了充分的考慮,情境也越來越逼真,但同時出現的問題是非學習因素太多、耗時過長等。因此,有效的課堂導入還是要從有效學習的角度切入,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筆者所在學校推行“助學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核心素養的養成,在此過程中我們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本著“簡潔、有效”的思路對課堂導入進行了思考,對相關策略進行了總結,在此組織成文,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英語學習強調聽說讀寫,而事實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學生的聽說讀寫得是有內容的,也就是說思維得是有加工對象的。從學習心理的角度來看,思維加工的對象是通過感知通道進入的,因此基于感知從學生的視聽通道入手,是有效地導入策略[1]。
在Tomorrow's world(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四,下同)一課的教學中,Welcome to the unit設計的是四幅關于未來科技的圖片,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但要想以之真正打開學生關于“Tomorrow's world”的思維空間,還需要教師對該素材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筆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就其中的第二幅即月球上住行的題材,圍繞Do you think the Moon could be a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future?的話題進行討論(其實另外三幅圖中出現的情形在討論中也有可能遇到),討論的基礎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比如說“關于未來生活,你知道什么?你希望未來生活是什么樣子”。這個討論的時間不宜過長,只要圍繞學生答案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進行適度引導即可,這樣的引入可以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認知基礎,可以打開學生的認知通道。
高中學生善想象,這種基于認知的視聽導入策略通常不宜時間過長,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其實這一策略最重要的一點是發展學生的語言意識,而這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語學科并不是很多人認識的那種只需要機械記憶的學科,尤其是高中英語,其實也是非常需要思維支撐的。而在教學引入的環節,就可以基于思維巧施策略。實踐證明,撬動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問題的提出[2]。在日常教學中,要基于教材的問題進行追問。
在Sporting events一課的引入中,圍繞體育運動以及課本上提出的問題進行進一步討論,課本上的問題是: Why do you think sports is so popular? How often do you play sport? What sports do you usually play?…實際引入的時候,可以就其中一些問題進行追問: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to take part in this sport? Why would you? Why not?
對于這些問題,學生通常會進行自發討論。筆者本著所在地區提出的“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要求,組織學生就這些問題進行簡要的討論與展示。高中學生就其感興趣的話題會進行充分的討論,在展示的時候也沒有太多顧慮(英語課堂上唯一的挑戰就是英語表達,而這實際上只要邁過心理那道坎就沒有任何問題)。當學生所展示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相關,尤其是與后面所要學習的The honourable games相關的時候,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或者在黑板上對重點內容進行板書,那這里的課堂導入與后面的課文學習就有了有機的聯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思維活躍的最大價值就是確實可以讓學生的有些思維方向指向后面的文本,比如有學生在提及體育運動的價值時,就提到了與The honourable games一文中意義相近的觀點,如Today, athlet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can take part, no matter what language they speak.
這種基于思維的問題導入,常常是針對學生感興趣、有充足的認知經驗的教學內容而言的,因為其不需要過多地通過視聽來刺激興趣,故課堂導入直指思維即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而在這樣的課堂導入中,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均可得到培養,因而可以視作英語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
自主是相對于學習方式而言的,自主導入策略的具體運用,就是教師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根據這些背景知識自己去思考、想象,由于學生對這些背景知識有比較充分的了解(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準備背景知識的時候研究學情非常重要),因而學生基于思維的共性,往往能夠指向相對一致的學習目標,而這個目標與教師預設的目標也是相近的。在“助學式”課堂的研究中,這也是一個研究重點,因為我們的“助學式”教學范式,是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教師的“助”是在學生的“學”基礎之上,教師的“助”可以是學習過程中的助,也可以是學習前的助,而這種基于思維的導入策略,其實就是學前之助。實踐表明,這種“助”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樣需要重視的是,這個過程亦宜“簡潔”,不能因為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使得此環節失去引入的內涵。
總體而言,在“助學式”教學范式的背景之下,本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在課堂引入的時候只有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去激活思維,這才是課堂導入策略的根本。
[1] 黃凡.淺談初中英語課堂的導入策略[J].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3(29):3-3.
[2] 陳娜.淺析高中英語課堂導入策略——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Growing pains”的教學導入為例[J].瘋狂英語:教學版, 2016(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