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勤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引導,使他們可以基于自主思考和探究,全面提升質疑能力。由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以疑促思,使學生能夠對文本閱讀產生深入理解,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之下積極主動地思考,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無限精彩。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標題的分析可以帶領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或者可以使學生明確這篇文本的敘事主體,由此而產生極大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能夠更積極更主動地拉近和文本之間的距離[1]。
例如,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篇課文時,在導入新課環節筆者設計了以下提問:“同學們,大家仔細觀看這篇文章的標題,你們發現了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能針對文本標題展開分析并產生如下質疑:“在這個標題中出現了雙引號,應該是某個文本角色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誰說的?是在怎樣的情境中說出的這句話?說完之后結果怎樣?”通過學生的質疑,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度解讀,在初步了解敘事思路以及文本內容之后,學生們了解到這句話是父親要湯姆將自己所釣到的大魚放回湖中。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們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意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
開展文本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解讀文本標題,學生基于對標題的分析,能夠初步了解文本內容和主旨,當教學開始時便可以迅速聚焦學生注意,為接下來的深度教學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過程中,另一個關鍵節點就是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在遣詞造句方面都經過了精雕細琢,具有極高的分析品味價值。而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并以此為基礎展開深度思考,有助于激活學生思維,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充分地感悟語言魅力,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想情感[2]。
例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行處》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精心預設問題,學生開展了自主朗讀。“同學們,大家可以仔細閱讀文本,標示出描寫花兒和兒童聯系的句子,并仔細品味,感受其中的深厚情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對文本開展了仔細地閱讀,針對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進行了細致品味。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們能夠輕松地理解,雖然文本中描述的是明媚的春光和勃勃的生機,但是能夠從中聯想到兒童正如花朵一樣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在上述教學實例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緊扣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展開提問,使學生可以在問題的引導之下深入理解文本情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充分發掘文本的深層內涵,既簡化了課堂教學,同時也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力。
循序漸進的引導式提問,也就意味著問題的提出應當遵循由淺入深、由易漸難的原則,這樣學生的每一步才能夠穩扎穩打,由簡單到復雜地對問題展開層層分析,如此才可以高效地掌握知識技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切忌過易或者過難,這樣都會使學生無從答起。
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這篇課文時,文本中有這樣一段內容:“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教師在針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直接提問其中體現的是老天鵝怎樣的精神,學生必然可以輕松回答,但是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夠使學生產生更深入的理解。于是筆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針對這部分內容展開討論,并標示出能夠深深打動他們心靈的詞句,同時談談個人感受。比如,“騰空而起、重重地……”接下來筆者出示句子“像石頭似的……顫動起來。”在這個比喻句中,筆者向學生提問:比喻的主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比喻方式?(一方面能夠細致地刻畫出冰面的質感,另一方面也極致地凸顯了老天鵝的勇敢精神和頑強拼搏)。通過由詞入句的分析方式,步步深入,層層緊扣,使學生每一步的分析和學習,都能夠做到穩扎穩打。
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沿著自己的提問預設展開思考,表面上看,有助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卻是對學生豐富想象力的極大扼殺和限制。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首先應當突破傳統的封閉式提問方式,使問題充滿開放性,使問題的回答具有多樣性,充分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可以對問題展開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以及創新意識的拓展。
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教師針對文本總結了以下兩個問題:(1)雖然這半截蠟燭熄滅了,伯納德一家的經歷卻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針對這一家人、針對二戰、針對這些軍官,你會有怎樣的感想?(2)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法國政府會為他們頒發自由榮譽勛章,你覺得在頒發勛章的那一刻,獎狀上會寫下怎樣的話?這兩個提問具有非常顯著的開放性,能夠有效地突破學生思想的禁錮,充分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
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課內知識并不能夠充分滿足其閱讀需求,為了有效拓寬學生視野以及知識面,教師應當將課堂提問有效地延伸到課外,使學生能夠走出視野的局限,感受世界的寬廣。這樣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在結課環節,教師進行了如下的提問:“同學們,大家可以充分發揮個人想象,如果作者順利從洞內出來,接下來他會做什么?”這個問題在設計時為學生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們有的認為他會回家,有的認為他會繼續游覽其他的景點……此時,教師展開進一步的引導:“實際上在這一景點的上游還有一個冰壺洞,它和雙龍洞是金華非常有名的兩個巖洞,作者在游歷了雙龍洞之后,又轉向冰壺洞,還寫下了一篇游記。大家可以在課下閱讀這篇文章,也可以和其他同學分享個人感悟,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班會中進行交流。”
在結課環節,教師的提問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既是對學生閱讀視野的有效拓展,同時也使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感悟和情感體驗,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用綜合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對課堂提問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精心細致,要充滿創意,要能夠引導學生徜徉于知識的海洋,要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思維,更要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對思考的方向形成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打造高效的課堂。
[1] 楊健.小學語文教師課堂理答行為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 魏筱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