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英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廟橋小學,江蘇常州 213167)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為什么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具體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做如下探究。
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教師往往只注重“閱讀材料中心思想的灌輸”“學生是否能夠理解閱讀的內容”,而忽略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導致學生閱讀的動力不足,這對于課內外閱讀結合的推進來說是有阻礙的。
教師缺乏對閱讀材料的研究、理解,近幾年來多媒體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為各位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但是很多教師不去選擇合適的材料就直接讓學生閱讀,忽視了閱讀材料與學生學習能力、年齡階段的匹配,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始終得不到提升。
教師忽略了對閱讀的擴展延伸,無論是教材中還是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有很多都是可以進行擴展延伸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構想課文之外的故事、發展,而教師忽略了這一點,導致課內外閱讀結合的步伐非常緩慢。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上,有很多內容都與其他的閱讀材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閱讀教材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實現課內外閱讀結合的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情節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進行《天安門廣場》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接著去尋找與天安門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并說出自己的閱讀體會,利用這種形式來讓學生多進行閱讀。
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故事的補充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小學有很多課文是從一本書上節選的或者只是一篇完整文章的一小部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吸引學生去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進行《伊索寓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一篇課文中只是涉及了“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這三個故事而已,其實伊索寓言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在空余時間進行閱讀,從而實現課內外閱讀的結合。
教師可以利用文章的作者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例如,在進行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研究一下詩人張繼寫過哪些詩、他的詩有什么特點,利用這種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
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形式來吸引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把想讓學生閱讀的材料的大致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利用故事情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提升閱讀的效率,我們拿《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外閱讀來進行舉例,教師可以以“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很窮,她以賣火柴為生,你們知道她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嗎?”這樣的語言來吸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的情境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很多小學生只對一些故事類的課外閱讀感興趣,而不喜歡去讀一些風景類、議論類的文章,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創建教學情境的形式來引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風景類文章的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跟風景有關的圖片,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利用這些精美的圖片來引發學生興趣,然后教師再利用“如果讓你用一段話來描述這個風景,你會怎樣描述呢?”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并把想要學生閱讀的課外文章分享給學生,這種形式更容易讓學生參與其中。
教師可以用比賽的形式來引發學生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都比較強,教師可以開展一個“我愛讀書,我會讀書”的比賽,看看哪個學生能夠在一周時間內讀最多的文章且能夠有獨特的體會,并對這個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這種激勵的形式對于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合理篩選課外讀物對于促進學生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如果篩選的讀物難度過大,學生難以理解,會失去閱讀興趣;如果內容過于枯燥、淺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沒有幫助。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篩選課外讀物,實現有效的課內外結合閱讀[1]。
教師要選擇能夠促進學生進步的讀物。例如《我有友情要出租》,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也缺少結交新朋友的經驗,這篇讀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讓學生學會交友、學會社交,對于學生的生活、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
教師要選擇有趣的讀物。中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如果教師選擇的讀物不夠吸引學生的話,學生可能并不會主動閱讀。
篩選的讀物不能難度過大。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種讀物相對更適合心智比較成熟的初中生,小學生閱讀起來有的內容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師在篩選讀物時一定要注意所選讀物的難度。
要想進一步實現課內外閱讀結合,教師可以在班級成立一個讀書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課外閱讀素材放到這里,學生之間自由借閱,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教師也可以成立閱讀興趣小組,讓讀過同一本書的學生交流心得、體會。
例如,班級內的甲同學有一本《安徒生童話》,而乙同學有一本《說謊的放牛娃》,他們可以把自己的讀物都放到讀書角。當甲同學把《說謊的放牛娃》讀完之后,甲乙兩位同學就可以討論一下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的感受、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么等等,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范圍的擴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一共是12冊,雖然這些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但是篇幅、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結合一些課外的讀物。
課內外閱讀結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提升學生的涵養,學生可以從課內閱讀學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可以從課外閱讀開闊自己的眼界,這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2]。
課內外結合閱讀是新課改的趨勢,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摒棄“填鴨式”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為主,而課內外閱讀結合的形式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生活、社會、自然都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對教育的進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結合,使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越來越好。
[1] 康英.重視課外閱讀 課內外相促進——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J].新課程(小學),2016,(01):15.
[2] 溫祥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初探[J].考試周刊,2007,(3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