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麗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400)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可以讓人們在任何一個合適的階段將其釋放出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對于任何一位學生來說,都有主動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師要做的不應該是主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是不斷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反復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和個性。問題驅動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問題驅動法,又稱為PBL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本質的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設計教學問題、思考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問題為主的一種新型學習方法。在該教學方法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不同層次、形式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在反復的學習過程中思考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實踐能力,靈活掌握課文知識點,提高對課文的認識程度。
一般來說,問題驅動式教學方法的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層次性,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必須適中,且必須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什么樣的問題該提,什么樣的問題不該提;什么樣的問題應該放在什么時候提;什么樣的問題應該在教學的某個階段提出,都是非常有講究的,這就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層次性[1]。
其次是目標性,教師提出問題的目標性必須嚴謹。教師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是什么必須清晰,必須能夠很好地將課文內容概括出來。教學問題的目標性強,學生才能更直接地接觸到課文的核心內容,也才能更直接地開展對應的學習環節。
最后是廣泛性,問題驅動教學法必須面對全體同學,也就是說要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到其中,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以小組的模式參與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有序地參與具體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在反復思考過程中提升對課文的認識程度。
在進行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更好地使用問題驅動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除了要把握上述基本的教育原則,還應掌握一些創新運用的方法,這些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應努力將枯燥的學習目標轉化為興趣點,特別是對于課程剛開始的環節,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本身的趣味性。學生只有對問題有一定的興趣,才能更深入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因此教師應該嘗試設計一些懸疑性的問題,或者將課文中的某一個趣味細節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未接觸課文前就已經對課文內容產生極大的閱讀興趣[2]。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研究,更能激發學生的整體參與欲望。
例如,在講授課文Canada—land of maple trees(譯林版高中英語9)時,教師在上課時喜歡給學生提出這樣三個問題:(1)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2)Which Canadian cities are mentioned? (3)Why is Canada referred to as a “land of maple trees”? 這三個問題從層次性上來講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就問題本身來說,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對于課文的研究缺乏動力。為此在進行題目設計時,教師可以將題目如此改動:(1)Look at this picture,what is it? 教師先將一個楓葉圖片打開,讓大家看看這個是什么東西,從而引出maple trees的含義;隨后教師引導道:(2)What is the symbol of Canada? Why? 教師詢問學生加拿大的象征物是什么?為什么?這兩個問題看似與課文之間的關系比較小,但當學生得知加拿大與楓葉之間有很大關聯時,對其原因的研究動力變得更強,這種求知欲望會促使他們更深入地對課文進行研究。
在進行問題驅動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對某一問題感到十分棘手,有的甚至在與同組同學交流過程中仍感到無從下手。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可以申請教師降低題目難度。這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線索,讓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去思考問題,從而更準確地定位課文內容,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講授課文Is Australia really a sporting nation?(譯林版高中英語9)時,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1-2 paragraphs?在巡視過程中,教師發現班級中有一部分同學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從而無法更好地開展下面的環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喜歡直接給學生答案,或者讓別的同學將答案告訴他。但是,如果我們放棄傳統的做法,而是采用引導的方式將問題分解:Can you ベnd how many examples there are in the two paragraphs? 教師不再讓學生盯著課文句子去研究,而是讓學生數出一共舉了多少例子,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很快他們就能夠給出正確答案。然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道:“非常好,那么請大家把這些例子全部忽略不讀,嘗試再去理解段落大意。”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將引導轉換為提示點,使得學生迅速地總結出問題的答案。
很多教師在使用問題驅動教學法時的最后一個環節往往是讓學生自由地匯報小組學習情況。這種做法相對單調,盡管學生們能夠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感觸與教師溝通,但學生與學生之間無法實現互相監督和交流。為此教師應在驅動教學結束之后組織一場豐富的學習成果展示會,讓大家都能夠在展示會中實現相互交流,互取長處,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授課文The Acropolis now(譯林版高中英語9)時,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系列的問題:(1)When di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ropolis start? (2)What were the building of the Acropolis made up of? (3)When was the Acropolis lis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教師給學生說道:“關于這幾個問題,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并以自己的方式將答案展示給大家。”教師要求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將問題答案展示出來,并通過展示的方式與同學進行交流。于是大家紛紛開始閱讀課文,有的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將問題答案總結出來,有的同學通過短文的方式將問題的答案總結出來,有的學生則通過查閱更多資料、展示資料等方式將問題答案展示出來,同學們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問題驅動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通過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有更強的目標感,很好地將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徹底打破,將學習的主動權重新還給學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想更好地發揮這一教學方法的優勢,還應在問題的設置點、引導方式和最終總結方式上下功夫,通過加入更多興趣點、提示點和展示會等新穎元素,讓問題驅動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 李葆春.“基于問題的學習”的教學模式[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25-226.
[2] 李京蔓.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中問題的設置[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