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陳妹
(江蘇省啟東市東元小學,江蘇啟東 226235)
閱讀教學的關鍵就是要達到“語用目標”的要求,它和文章的內容是緊密聯系的,再關注“語用目標”時,一定要以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為根本。對于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的培養,教師在同一節課上或者同一篇課文的教學中,不應面面俱到,而應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著重訓練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那么什么是“語用目標”,它是怎么來的呢?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大角度對小學生閱讀的語用目標進行落實。
文章的上下文所形成的語言系統就是我們所說的言辭語境。我們所進行的閱讀是語言的閱讀,而它往往處于一定的語境中。這也是為什么語文教師會在開始上課前,對課文進行分析的原因。具體來看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為對語言的詞典、形式等意義進行分析;二為體會不同語境下詞語的意義,即是對言外之意、文化之意的深入理解[1]。對不同語境下意義的理解,是人對文字的能動性的表現。
例如,在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寫:“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又高又遠。”
這段話緊緊圍繞花、鳥和蟲的自由進行描寫,大部分教師都會以“自由”為基礎,讓學生用“愿意……就……”等句子造句,來體會該段的邏輯關系,實現語言訓練。而這種造句聯系如果能和語境進行聯系,就可以增添語用教學的成效。
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根據下面的引導對語境進行分析:①請大家根據文章中的“大”“高”“遠”“活”等詞體會自由的豐富含義;②結合作者營造的語境,感受祖父對“我”濃濃的寵愛,讓“我”感受到了無盡的“自由”,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作者才能把文章寫得如此活靈活現;③從《呼蘭河傳》中,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的“不自由”感,更能烘托出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懷念。
從以上教學片段足以看出,教學時要在對內容的理解中融入語用學習,才能促使學生實現深刻的理解,進而感悟作者的內心。
和其他一般的文學作品不同,課文融入了編者的意圖,正是他們才讓這些文章具備了教學價值。我們教學生閱讀,不光是讓他們在思想上受到啟發,也不光是感受文章的美,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們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對于這一目標,編者往往會用兩種方式進行明確的引導或暗示,分別是:課文與原文的不同之處和課后練習題[2]。
例如,對于《剪枝的學問》一課的教學,有的教師重在教會學生剪枝中的哲理,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說一說學過這篇文章后的體會,并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名言和故事;有的教師則把重點放在剪枝上,希望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這方面的農林技術,同時還引入了其他諸如扦插、授粉的農林知識;還有的教師則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到王大伯的身上,讓學生圍繞他種桃的技術進行探討。可以看出,這三個不同的教學重點分別對應了品德、勞動和人物事跡,已不再是單純的語文課,因此無法進行良好的語言訓練。
而這篇課文的課后練習4則提供了這樣的引導:把文中帶有“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四個詞的句子找出來,并用心體會,感受“我”的情感變化。對于這個練習,有什么深刻的意義?“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對王大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我”的情感變化與課文的結構有什么聯系?能否啟發學生掌握新的語言知識?通過挖掘練習題找出這些問題,就能清晰地定出語用目標,進而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案,某教師設計如下:
(1)請先把這四個詞語在文章中勾畫出來,再根據這四個詞講一講課文的故事。
(2)討論:這四個詞展現了“我”的情感變化,他們的順序可以交換嗎?為什么呢?
(3)看看這篇日記,試著給它添加一些表示情感變化的詞。
從中可以看出,這個教學設計不僅實現了“理解”,還實現了“表達”,教師準確地抓住了語用目標,能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詩歌、散文和童話在語言節奏和意象創造上類似,它們利用句子的長短、反復和迭沓形成文章的音樂美,同時一般不會直接表達情感,而是在意象中融入作者的深厚情感[3]。
例如,在《游園不值》這一首古詩中,詩人所寫的“一枝紅杏”難道就僅僅是描寫紅杏的嗎?難道“一枝紅杏”就能淡化作者“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失落感嗎?這里面的深意就耐人尋味。再如,蘇教版六下里有一篇季羨林先生的課文《夾竹桃》,其中夾竹桃就是作者創造的意象,體現了作者的生活情趣。而在童話故事里,作者往往會用一些夸張、荒誕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恰巧是吸引學生眼球和興趣之處,讓學生積極地打開童話世界的大門,從中探尋自己的影子。
對于說明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其結構體系、前后句的連接以及語言的準確性。不應只帶領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掌握課文把對象特征描述清楚的方法,理解文章的順序排列的原因。對于蘇教版五下的課文《神奇的克隆》的教學,管建剛老師的課堂設計十分耐人尋味: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句子東一句西一句,雜亂無章。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的文體屬于說明文,書上的文章是已經寫好了的。而對于說明文,在完成之前,往往會進行如下的幾個步驟。首先,要把需要說明的對象的各方面特征都寫出來,不用按照順序,就像我在黑板上寫的一樣。然后再對寫出的這些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現在,請大家對課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進行默讀,再把黑板上的句子進行分類。
生:先寫有性繁殖,再介紹無性繁殖,也就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克隆。然后按照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的順序介紹克隆。(學生邊回答,教師邊給黑板上的句子標上序號,然后全班同學齊讀)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寫作順序中,藏著一根貫穿句子的“線”?生:先寫熟悉的,再介紹不熟悉的,先簡單再復雜。師:很好,作者通過這條主線把雜亂無章的點匯聚成了一篇有順序的文章。所以,我們在寫作文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作文的“主線”是什么?師:接下來,作者介紹了克隆的好處,這四方面的內容可以隨便排列嗎?生:不可以,首先是寫農作物,然后是家禽,再到挽救動物,最后寫了救治人的生命。師:你從這個順序中發現了什么?生:先寫低級生物,逐漸寫到高級生物。師:是的,這也是寫克隆好處的一條“線”。我們的作文也要像這篇文章一樣,有一根“主線”貫穿全文……
可以看出,這里的教學緊緊圍繞說明文行文順序的特點,同時挖出了隱藏的“線”,把重點放在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上,而不是了解“克隆”的神奇。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以上三個視角都可以用于“語用目標”的落實。并且它們相互融合,以學生的角度為根本,輔以編者和文體兩大枝干,就能相輔相成,實現語文教學的枝繁葉茂、根基穩固。
[1]梁麗芬.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應用方法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7):82-84.
[2]楊玲玲.基于“語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
[3]俞明雅.小學語文教材“能力訓練”的編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