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江蘇省南通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江蘇南通 226407)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為了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開展的,是聯系學生學習知識以及實際生活的橋梁,可有效鍛煉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拓展其思維空間,有效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1]。自從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后,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新課改的結構性突破,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的教學觀念,成為新課改的一大亮點。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開設及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有必要對其實施深入的探討,明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方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規定的小學必修課程,屬于一種超越學科領域框架,具有自主性、實踐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該課程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重視學生對知識及技能的運用,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可有效體現生活及經驗的價值。
目前,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第一,課程的實施與學生的升學壓力相沖突,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一般是教師及家長評定學生的重要標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盡管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面對升學壓力,學校往往比較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第二,教師對于課程的認識不足,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學生考試的重要科目,所以大部分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任課教師,一般由語文、數學等教師兼任,教師對于課程的認識不夠,大大降低了課程的教學效果;第三,教學設備缺乏,很多學校的教學條件有限,設備缺乏,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遭受較大的限制,無法順利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學科課程并列、不從屬其他學科的綜合課程,教育部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必修課程,且相關文件也明確指出了該課程的目標、任務、性質及其特點、學時等,學校需要從“課程”的高度去理解和對待該課程,明確課程性質,制訂針對性的措施,保證課程能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國家課程改革計劃中獨立設置的課程,為了保障該課程能健康、有效地開展,有關部門制定了將該課程成績適當加入中考成績等系列的政策,有效推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各大學校應該重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立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究小組,實施教學研究活動,交流相關教學經驗,制訂相關教學計劃,以教研為龍頭,步步計劃、層層領導,有效推進課程的實施,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也是其對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基礎,直接決定了課程設計是否合理,對于教師的課程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教師的素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較強的課程意識、較高的專業水平已成為新型教師的基本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實踐性、經驗性、綜合性、生成性等特點,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主題活動在實踐中展開學習,所以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程意識以及較高的專業水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聯系基礎知識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對課程進行針對性設計,使課程體現出教師獨特的課程意識,擴展課程空間。學校還應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有效提高其專業水平。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所選擇、積極愉快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無形的動力,能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而且印象深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而不是要求學生必須有重大的科研發現,所以課程教學的關鍵點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可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及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等方式方法來實現,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發生了相應改變,教師要明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方向,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設計課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1] 王丹璇.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3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