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枚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啟聲學校,廣東汕頭 515000)
民辦學校的數量近年有不斷增加的勢頭,辦學規模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僅以汕頭市潮陽區為例,在2014年至2017年的三年間,就有新辦民校4所,學生1.2萬多人,教學班達267個。教師的來源結構比例與十年前相比,也在悄然發生變化。2007年前,相當一部分具有公辦編制的教師,主要受到優厚待遇的誘惑,放棄公辦編制,來到民校工作;或在政策寬松的情況下,辦理停薪留職手續,來民校任教。但時至今日,一方面隨著公辦學校教師近幾年連續大幅度加薪,民校教師待遇與公辦教師待遇的差距已不太大,放棄公辦編制來民辦學校工作的教師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民辦學校自身新陳代謝的需要,不得不大量吸納一部分師范院校畢業生,使得民校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民辦學校教師整體教齡比過去短。學校為教師提供專業能力、專業水平發展的平臺,已然成為民辦學校教師的一項常規要求,成為民辦學校穩定師資隊伍的必要條件。
崗前培訓對于新手教師非常關鍵,能有效促使其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了解課堂教學與批改輔導的常識,為其快速適應教學工作做好鋪墊。總結本校近幾年的經驗,跟崗實習及集中培訓的方式,組織新教師崗前培訓,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受到新教師的歡迎,本校也形成了采用這種方式作為新教師培訓的慣例。
具體做法是:應屆畢業生提前兩個月來校實習,完成對校園生活環境、人際環境等方面的適應。學校為每個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準教師指定兩名指導教師,一名作為本專業教學的指導教師,另一名作為班主任或管理工作的指導教師。實習期間,新教師跟班聽課學習,可以隨時質疑交流,這種實習指導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再利用暑假一兩個月的時間,集中對新手教師進行教學技能和相關教學理論的培訓。培訓學習的內容有:各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設計方法等的研討;備課與說課、教案撰寫的模式、作業批改的基本規范、課堂模擬等基本教學技能的實戰演練。聘請名師對演練過程進行點評,讓新教師通過“下水游泳”,真正體驗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對課堂教學有切身的體會和足夠的感性認識。在模擬課堂環節,新上崗的教師互相充當執教者和學生的角色,演練課堂教學全過程。模擬結束后,請有經驗的教師進行點評,執教者自身進行反思總結,或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后再演練。這種課堂模擬的演練,讓新教師感受最深、獲益最多。
“師徒結對、共同提高”是在上崗之后對新教師進行長期針對性培養和跟蹤指導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皫熗街剖侵覆捎眯率纸處熍c資深教師合作的形式,使新教師通過對資深教師教學實踐的觀察、模仿,接受資深教師的具體指導,逐漸地體悟職業的隱性經驗或緘默知識,不斷地掌握專業技能和智慧的方式?!盵1]筆者了解到,汕頭市某所大型民辦學校制訂了完整的“青藍工程”計劃(即師徒結對培訓),以一個學年為周期,根據所在學科、學段,為經驗不足的新手教師或能力欠缺的教師指定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級或高級教師作為“師傅”,采用一帶一、一幫一的形式,幫助新教師實現“一年站穩講臺”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青年教師做到了完整地聽課學習,對該學科所有的課型都能從師傅的課堂中加以學習、了解,并從聽課中進行反思,結合自己的了解進行教學設計。在一個學年的培養過程中,學校對作為師傅的指導教師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比如對青年教師的跟蹤聽課、教學反思檢查、命題指導、論文寫作指導等,都有一定數量的任務和要求。為了固化和加強這種師徒指導關系,往往在“結對”活動之前舉行“拜師”儀式,由學校領導主持;在經過考核認定“徒弟”合格之后,再組織“結業”典禮。
新教師經由學校提供的培訓活動、專業成長過程,不僅教學技能得到提高,也收獲了滿滿的職業認同感與認知度,增強了從教的自信心。剛走上崗位的年輕教師,對工作環境的體驗,人際關系的感受,還有來自社會的尊重度,包括來自學生及家長對教師的尊重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職業的認同,決定是否長期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導向。年輕教師特別是民辦學校的年輕教師,當他感受到來自領導的器重、同事的幫助、學生的尊重,就會增強職業自信,也會產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感,有利于他們堅定職業信心和從教理想。
加強學科組建設,健全教研制度,重視和加強校本培訓,是許多民辦學校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基本做法?!懊嫦蚪處煂I發展的校本培訓試圖將校本培訓的形式與教師專業發展有機結合,使校本培訓直接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倡導充分發揮學校自身在師資培訓方面的職能,挖掘學校的內在資源,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在職培訓朝著能夠隨時隨地在每個教師所需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一目標邁進?!盵2]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校本培訓立足于教師的理論學習和經驗交流,主要利用寒暑假時間,編印學習材料,外請專家或名師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校內骨干做經驗介紹,還有課例探討、案例評析等。平時利用“科技文化藝術節”“教育教學開放日”等契機安排校本培訓內容。2017年寒假期間,本校即安排了為期5天的集中培訓,以“高效課堂”和“高效班級管理”為主題,外請3名專家分別做主題講座,現場提供3個課例,供與會教師探討,還安排了領導點評、教師自由發言、小組討論等環節。集中培訓結束后進行總結,參會教師寫出心得感受。全體參訓教師都感到培訓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獲益良多。
民辦學校注重從常規教學管理和研究入手,抓好教師的基本業務素質培養,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意義重大。以汕頭市某大型民校為例,從辦校之初即建立兩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每周一次的學科集體備課制度。教研組活動的主要內容有課型研究、理論學習和專題研究三個方面,其中課型研究包含新教師的匯報課、名教師的示范課及專題研討課,從反復試講(被教師們稱為“磨課”)到執教再到評課,每一個環節都直接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理論學習和專題研討讓教師能多渠道地接收信息,研讀信息,并且能相互交流切磋,提升教科研水平。以年級備課組為單位組織的集體備課,能有效篩選和整合教學素材信息。由于有中心發言人的事前準備、全組成員的質疑討論,能使教師的備課方案更加周密,更可“為我所用”,同時也能矯正教師在備課中出現的個人偏頗,恰好印證了“備課就是教師的治學”這一論斷?!凹w備課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使個人的思考匯集成集體的智慧。集體備課能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精神,幫助教師解讀課標,明確任務,提高設計能力、探究能力和板書藝術。[3]”這樣的教研制度和集體備課制度,受到每一個科任教師的歡迎,成為他們專業成長的一條寶貴渠道。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各種形式的學習與培訓,使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迅速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切實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繼續任職的心理預期。
督導檢查和激勵相結合,是鼓勵教師走專業成長之路的助推劑。據調查,汕頭市有民辦學校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督導、激勵機制。學校通過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和教學研究制度,對青年教師起到“逼你成長”的作用。學校在要求教師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外,又給教師以廣闊的成長空間,從校級到市級甚至省級的教學活動平臺,都能結合教師實際能力的大小,由學校主動出錢出力找機會,有效鼓勵教師參與相關教研活動,使教師獲得成就感,體驗到教研教學的樂趣。同時,通過按制度組織的每個學年教師業務進步評獎,對教師的專業成長予以獎勵,讓每個教師有爭當名師的志向,增強對工作的認同和信心,找到對學校的歸屬感。相對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科學完備的專業發展制度,以及多維度的激勵機制,能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于教師隊伍的穩定。
多形式、多渠道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助于穩定教師隊伍。這一結論,在筆者對粵東某本科師范院校畢業生進行的隨機調查中也得到印證。在受訪的56名畢業生中,45%以上的人表示愿意與能為他們專業發展提供良好平臺的學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而在一份對民辦學校關于教師穩定原因的調查問卷中,選擇“教師成長快”這一項者(給出了愿意留在學校繼續工作的共11個原因選項)排第三位,足見教師對在能為其提供專業能力提升的學校工作有較強烈的意愿。因此,民辦學校致力于提高教師專業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建立穩定的專業發展機制,是當前條件下穩定教師隊伍必不可少的舉措。
[1]張昭宇.淺談新手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EB/OL].http://www.docin.com/p-99901112.html&id%3D99901112.
[2]于國妮.面向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
[3]汪俊.發揮集體備課優勢,提升教師備課能力[J].新西部,2012(12):18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