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纓
摘要:工程類專業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的就業主要面向工程實體建設方面,現代工程建設需要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新型的工程類軟件,而這又需要創新能力的支持,因此,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逐步成為新時期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本文主要分析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工程類 創新能力 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32-01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迅速進步,創新在工程行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科技創新漸漸成為商業市場競爭的決策性因素。因此,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不僅是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應當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高校可以通過改革教學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學環境投資建設、開展學生訓練活動等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實現創新型工程師的培養計劃,進而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推動現代工程的不斷進步。
一、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
在高校中,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學校應當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方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一方面,院校應當改變傳統照本宣科的育人模式,將實踐與創新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不斷完善與建立新時期的工程類教學體系;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方向,逐步調節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時間比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應當深入對教學模式的建設,積極運用計算機設備等有利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模擬平臺;也可以開設創新能力培養方向的選修課,鼓勵同學們主動參與,養成不斷實踐與動手的良好習慣,以此提高工程類學生的創新能力。[1]
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對于工程類專業來說,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也應當掌握先進的工程技術,這樣才能達到認真負責地傳授自身知識的目的。因此,院校應當加大力度建設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聘用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為工程類專業注入新的生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院校應當為教師創造舒適、宜人的工作環境,為其提供優厚的待遇,從而使得工程類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同時,院校也應當對工程類教師定期培訓,加大師資培訓的資金投入,派遣教師到海外或者國內先進企業學習,從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幾個方面綜合考核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優秀的教師培養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學生。
三、加大教學環境的建設
開放化的工程實驗室是培養工程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開放化的實驗室作為學生實踐動手的平臺,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發揮與創造的空間,院校應當加大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此外,實習基地是檢測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場所,院校應當加大實習基地的改造與建設,購置先進的實踐器材與工具,廣泛建設校外工程實習基地,并且加強與相關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學生到企業與基地中鍛煉。[2]
四、增強科研訓練
工程類高校可以開展多種級別、多種層次的創新科研訓練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進行課程設計,以培養工程類學生的科研興趣與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對課題的研究任務進行適當的引導,合理分配創新項目團隊學生的任務,安排學生收集資料、查閱文獻、設計方案,并且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評定實驗結果,將學生的研究進展定期與高新技術團隊討論。對于獲得研究成果的創新團隊成員,教師可以向學校財務機構申請研究費用,獲得學分與獎金,并且給予學生公開發表論文或期刊的權利,以此鼓勵學生不斷創新。
五、鼓勵學生文理兼修
工科的學習能夠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掌握工程的理論知識,而文科的學習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文理兼修,二者結合必然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目前許多院校的工程科類專業學生忽視文科知識的學習,院校可以積極鼓勵工程類學生積極參加藝術活動,在課余時間加強對文科內容的學習,增強課外書的閱讀,使學生在品格與學問、理性與感情、身體與心理等多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形成。
六、結語
工程類專業學生屬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其創新能力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等院校工程專業對現代社會工程行業具有一定推動作用,學校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觀念,持續深入地改革工程教育,不斷完善其創新培養的教育模式,為我國輸送創新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麗輝.工程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電大理工,2015,06:128.
[2]張欣欣.學生工程及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03:1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