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發展需要的新力量,不僅包括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和從業者,任何在電影語言、電影技術、電影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創新的創作者和從業人員,都應當被納入中國電影新力量的范疇。”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
“雖然現在是一個非常娛樂的年代,但我相信一個節目的背后必須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是大眾媒體和傳統媒體都應該堅持的。”
深圳衛視廣告部主任梁有為。
“公眾已經養成了對于付費內容消費的習慣,不僅僅是對視頻的付費,對于其他內容如自媒體、短視頻也開始付費。”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張馳。
“誰說只有年輕人愛看網絡劇?很多四五十歲的人也上網,所以網絡劇觀眾很快就不能分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了。網絡應該發揮電視沒有的優勢,就是互動,網絡劇是互動劇,這才有意思,否則就是電視劇拿到網上播而已。”
電視劇導演鄭曉龍。
“票務平臺更多是用互聯網的能力幫助影城再上一個臺階。”
淘票票副總裁萬里。
“其實出版公司本質上是做不了影視產業內容的,而且傳統出版人很難進入影視圈這個名利場。”
新華先鋒創始人王笑東認為,現在很多出版人既不懂影視產業規則,也不懂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電影語言,就急于分享影視紅利,往往因缺乏專業性而導致失敗。
“解鎖互聯網影劇游新模式是我們嘗試將IP品牌化、娛樂化,致力于全面激發優質超級IP巨大潛力的重要舉措。”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
“故事好,不管是港片還是國產片,都能賣得好;故事不好,哪怕好萊塢也賣得不好。電影就是故事,跟主創來自哪里沒有太大關聯。”
光景映畫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黃煒哲。
“過去我們一直想占據用戶的客廳,但借助智能手機,我們如今已經無所不在。”
YouTube首席執行官蘇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