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飛+劉海云



摘要 由于以城鎮化為重點的經濟發展被視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條件,且城鎮化、跨國投資的碳排放效應在現有文獻中已被證實,構建包含以上三者的一體化分析框架是本文的主要目標。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下,研究如何更好通過“走出去”來實現城鎮碳減排和經濟集約化發展,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采用2003—2012年間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在探討各城鎮化階段對外直接投資影響母國碳排放發生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城鎮化面板門檻模型和碳排放拓展模型,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對外直接投資的碳排放效應的階段性差異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對外直接投資的碳排放效應存在城鎮化率門檻值的制約,處于中高城鎮化階段的地區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降低城鎮碳排放水平的效果較之于處于低城鎮化階段的地區更為顯著。具體看來,在中游城鎮化率區段,對外直接投資能實現過剩產能輸出和產業鏈升級,規模效應和結構效應構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碳排放效應的傳導路徑;在高度城鎮化率區段,對外直接投資能實現污染密集型產業輸出和技術溢出,規模效應和技術效應則構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碳排放效應的傳導路徑。進一步對城鎮化集聚成本門檻效應分析發現,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分別是高度城鎮化人口擁擠成本、競爭加劇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階段的碳排放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這意味著,要想充分發揮對外直接投資對碳減排的作用,城鎮化率較高的地區尤其需要“因勢利導”加快傳統產業資本輸出,優化資源配置和推動結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時,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則應在工化過程中,注意避免淪為高碳產業資本的污染“避難所”。
關鍵詞 OFDI;碳排放;城鎮化;門檻回歸
中圖分類號 F29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9-0123-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9.015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入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隨著城鎮工業生產規模的超前發展和人口集聚水平的不斷提升,由此而帶來的產能過剩和生活能耗壓力加劇了當前中國城市的環境形勢,碳排放總量呈上升趨勢,吸引了各方的重點關注。與此同時,為了兌現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減排承諾和促進經濟增長由重“量”向重“質”的新常態階段過渡,中國產業結構正進入“三期疊加”的調整期,其中通過加快實施以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OFDI)為主體的“走出去”戰略成為中國尋求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雖然中國城鎮化率、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規模和碳排放強度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但目前仍少有文獻對三者關系進行系統論證。本文主要從城鎮化集聚成本的視角揭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國內碳排放的動力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揭示相應的政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