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佩東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淺析初中化學環保意識滲透的策略
何佩東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環保已經不再是教育問題,而是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面對的問題。面對這一全球性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環保”及“環保意識”作為一扇窗,讓學生高度重視環境的系列問題,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環保意識;初中化學;綜合實踐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擺在人們的面前。化學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環保意識的教學滲透,調整課堂教學的模式,把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真正落實到實處,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化學知識,從而更好地解決有關環保的實際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學科,對于化學知識懂得很少,更不用說有關化學與環保的關系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著重講解和分析有關環保問題的內容,以便引發學生對環保問題產生正確的認識,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能夠從自身做起,注重身邊的環保行為。
如在教學《水的凈化》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思考表達出對于水有怎樣的認識。教師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有關水的知識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其中就有:對水的組成進行介紹,水對于人類的作用,對于水資源要如何開發、利用,這樣就能讓學生對水這種物質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當學生已經清楚了水對于人類來說的重要性時,教師趁機結合當下有關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社會問題,給學生講述造成水嚴重污染的原因以及由此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危害,并向學生陳述如果水嚴重短缺,將會給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教師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成功地實現了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使學生從內心意識到一定要進行環保,這樣就形成了人人必需參與環保的環保意識。最后為了鞏固環保意識的形成,針對水資源的匱乏,教師讓學生通過舉例來說明如何才能節約水資源,以更好地增加對水的利用率。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不斷滲透,可以使學生樹立起環保意識,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環保習慣,以便更好地實現環保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真正實現全社會一起行動起來進行環保。
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在實驗中為學生引入環保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在實驗參與的過程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對環保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自然會積極尋找解決環保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燃燒的合理利用與開發》一課時,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在課上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在燃燒之后會發生的一些實驗現象,并向學生介紹該物體由于燃燒會給環境帶來哪些危害。教師先給學生做了硫在裝有氧氣的集氣瓶中燃燒的實驗。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硫燃燒時會產生淡藍色的火焰,并伴隨有大量的熱產生,同時聞到刺激性的氣味,這就說明有刺激性氣體產生了。根據實驗反應物的特征,學生很清楚產生的刺激性氣體是二氧化硫。這時教師把二氧化硫對環境的危害告訴學生:當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總的含量過高時,就會引發呼吸道的炎癥、肺氣腫、眼結膜炎癥,二氧化硫還會導致青少年的免疫力下降,當然它對人類的危害還遠遠不止于此。通過實驗使學生更加了解硫燃燒帶來的危害,這樣就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明白環保是勢在必行的。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實驗,使學生深入實驗場景中,教師則結合課本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成功地實現了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環保問題是現如今社會的重要問題,從而強化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引用的教學素材可以從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行發掘,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接受化學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生活元素,使學生能夠在化學課堂上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學生自然就容易接受化學知識。
如在教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和性質》一課時,教師以生活中有關二氧化碳的應用——溫室大棚菜為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人們之所以能夠在冬季吃上黃瓜、西紅柿等大棚蔬菜,就是利用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二氧化碳在溫室大棚培育蔬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為大棚中的植物提供了氣體肥料,使植物有了光合作用,促進了植物的生長,同時也在大棚中產生了比周圍環境高的溫度。
為了更好地擴展學生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教師又把二氧化碳能提高環境溫度的現象進行了范圍擴大,提及了全球變暖的自然現象,也是因為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來越多造成的。學生對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又呼出二氧化碳,各種制造二氧化碳的現象還存在著,這樣就導致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會越來越多,這將會嚴重地影響到人類的呼吸,這樣把學生生活與相關的化學知識相聯系,學生就很容易清楚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希望,教師滲透環保意識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后續服務社會、服務發展的能力。而且,我們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還可以讓學生在初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價值和魅力,從環保意識滲透的內涵出發,借助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和興趣,促進環保意識滲透的真正達成。這種達成也真正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促進學生社會地位的提升。為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來深度踐行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是最后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
比如,水質污染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我們可以布置如下的實踐活動:基于海門河(本市的母親河,穿越整個城市,它的水質直接決定著海門市民的飲用水、生活用水的質量和安全)水質現狀的調查與建議。這個實踐活動內容一出現,學生就開始出現以下漸進式的深入環節:(1)興趣倍增。學生因為對母親河的熟悉和熱愛而興奮不已,更積極、踴躍地投身到實踐研究中。(2)確定方向。研究的內容給了大家,大家開始結合已學的知識鎖定對水質的分析方向,比如水的成分研究、水的酸堿性的判定等,這些都是基于已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對接而生成的。學生不僅鞏固、綜合所有已學的化學知識,還充分結合實際鎖定好實踐的方向和基本的研究方法。(3)發現根源。通過實踐,學生發現我市郊區的印刷廠和化肥廠是水質污染的關鍵所在,而學生針對研究結果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議與整改建議,充分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的深入充分考慮了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學科價值的彰顯,真正還原了學習的價值,而環保意識的教育效果也因為這項活動的達成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教師要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環保與化學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正確樹立環保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在注重課堂教學有效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此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于人類文明的進步。
[1] 劉有勢.中學綠色化學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3.
[2] 陳衛國.化學教學應滲透環境保護意識[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08).
何佩東,1972年4月生,男,江蘇南通海門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初中化學教學與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