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莉
(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福建廈門 361009)
做好教學翻轉 提升學習能力
——“學習共同體”模式下學生學力探究點
陳小莉
(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福建廈門 361009)
“學習共同體”因其“包容性”受矚目;教學因“人性教育”與“學習共同體”而攜手。兩者的合力,終將因教師、學生、學校的深刻研究與相應“翻轉”,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學習共同體;學習力;翻轉課堂
大到國家,小至班級,各種因“共同愿景”而組成的集體都稱為“共同體”。學習中的共同體,經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的詮釋,簡稱為“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與其他共同體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秉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努力營造令“盡可能多的學習者”安全、安心、靜心學習的氛圍。學習環境的不安,導致“學霸”與“學渣”的出現。我們在認識了客觀存在的“優劣”與“競爭”的同時,還看到學生的學習力因這樣的學習環境而下降。
兩年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我們從思想認識、實踐探索上做了相應的“翻轉”。這些翻轉讓學習力強的學生習慣于尊重、幫助他人;讓學習力暫時處于弱勢的學生執著、敢于求助。
第56號教室之所以能成為奇跡,因為其有靈魂人物——雷夫·艾斯奎斯老師。教學的品質、學生的“起跑線”皆在教師的教育理念,學生學習力的提升教益于教師的翻轉。
學習共同體讓教師實現了以下翻轉:
學習共同體是“慢教學”,“填鴨教學”難以適應。究其要害:“填鴨教學”只關注了“知識的進度”;學習共同體“慢教學”關注了“人的進度”,即“學力的提升”。“知識進度的完成”與“人的進度的完成”不可比擬。后者的操作相比前者更需智慧。
以教學《數星星的孩子》為例。以往我總是牽著學生走:識字教學、憑借經驗灌輸文本內涵、按配套作業進行練習。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填鴨教學”減少了。為了關注“學力的提升”,我注意了學習力的培養。
我拋出核心問題:張衡小時候是個什么樣的孩子?(核心問題因具有可操作性、挑戰性,容易引發學生協作探討)有學生找出“星星是在動,可不是在亂動”,證明張衡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有學生立即更正為“善于觀察的孩子”,其更正的依據從《郵票齒孔的故事》來,文中的阿切爾用認真觀察來形容是不夠的。思維的串聯讓其他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學生說張衡是“幸福的孩子”,依據是“他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與之有共鳴的學生補充:“說張衡幸福,還因為他有個了不起的爺爺。張衡的爺爺知道‘星星之間的距離好像是不變的,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起了名’。”
利用“核心問題”引發學生協作思考、碰撞思維火花是“慢的教學藝術”。在此,教師要做的是能力與認知的“串聯”與“回歸”,學生學力的提升則在“慢的”“較為完整的碰撞”中自行完成。“教師思想的翻轉”為學力的提升修筑了一道較為完善的起跑線。
(1)翻轉教師的聽
教師“聽”的要領:第一,邊聽邊記。用筆記錄下“學生幫學生”的過程。目的在于便于教師幫學生提升學習力。第二,用心聽。聽出學生的困難,聽學生內心的需求。第三,用眼看。不要提示和干擾學生。觀察共同體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觀察共同體中每一位學生是如何互動的,并以講述的方式翔實地用筆記錄下來(螞蟻之眼)。
(2)翻轉教師的語言
教師應避免“心急、嘴長、耳朵短”,可把灌輸的語言改為鼓勵式、啟發式語言,讓學力的提升有“溫暖的語言”支持,如:“不會的記得說出‘我不會’,讓伙伴聽到。”“抄下來,這是重要的智慧財產。”“同學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幫助?”等等。
(3)翻轉教師的提問
教學核心問題的設計關系到學習共同體教學能否順利推進。核心問題的設計應避免碎片化、機械式,要做到具有“串聯性”;核心問題還應具有“給孩子提供伸展、跳躍的機會”的特性;核心問題更需是“提出一個單個人是想不通的,需要兩人、四人協作才能碰撞出答案的問題”。核心問題的“串聯性、挑戰性、協作性”旨在引領學生做“學習力體操”。
評議的對象由“教師”向“學生”轉換,實效性陡然增加。教師可以因學生課堂上所呈現出的“困難現實”做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評議的內容由“教學設計”向“知識獲取路程”轉換,真實性立竿見影。教師可除去多余的“表演”,側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
評議的方式由“提出優缺點”向“共同思考解決方案”轉換,團結性不可估量。教師共同體的產生將使學生、學校受益。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主體在“座位選擇”“討論方法”“分享方式”上有諸多改變。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得益于學生的翻轉。學習共同體帶著學生所進行的翻轉極具價值。
座位的翻轉須秉承“安心”“協作”精神,便于學生在安心與協作中不斷提升學習力。
如右圖所示,同一小組的學生因基本“同質”而安心,因“空間的力量”而便于傾聽、協作。

討論要從“聊天式討論”翻轉到“深刻式討論”。尼爾·波茲曼用《娛樂至死》一書提醒大眾注重思維的深度,教師也應該意識到課堂討論的有效性關系學生學習的命運。在小學,我們的深刻討論應做到:形成“反省性的對話關系”;要“緊扣問題”;要懂得“承接他人的發言”。
鼓勵弱勢生求助,讓“我不懂”成為正常的聲音。多些組內分享互動,少些組間PK,給“我不懂”多一點課堂時空。
學校的文化極具力量,這樣的力量不是“抓住學生的心”,而是“潤澤學生的靈魂”。學生學習力的提升輔益于學校的翻轉。做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應有“靜”的文化力量。
安靜的學堂具有思維的張力。學習共同體學校用“安靜”為學生支起一片安寧的天空。從“答案式”向“思路式”翻轉需要安靜作為支持,學習力在安靜中從“共識”走向“我見”。
學校的育人活動宜動也宜靜,“心”為動,“技”為靜,學校“心”與“技”的協作才能引領學生在學習上開出“妙花”。
學校利用“靜的力量”成就“后動”,即量的積累后質的飛躍。學校由“知識超市”向“思維生長地”升級。
幫助學生形成“具有歷史遠景、理想遠景的學習力”是教育者的責任。作為一條“教育新路”,學習共同體與傳統教學還有許多地方需要磨合。用“開放”的心態,實現精妙的“翻轉”,我們在提升“學習力”方面的研究還要繼續深入。
[1] 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11).
[2]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北京:華東大學出版社,2012(5):5-7.
[3]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M].北京:華東大學出版社,2012(5).
[4] 劉海峰.學習力[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
陳小莉,1982年生,女,廈門人,曾獲得市優秀輔導員、區優秀教師稱號,撰寫的論文曾獲得省一等獎,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