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媛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161)
激活共生
——教學“活”的語文
楊亞媛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161)
共生教學要求尊重學生的學習表現,激活學生在教學現場的學習激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若干方法激活學生的熱情,如用問題激活能引發學生思考;用差異激活能促使學生展開討論;用矛盾激活能鼓勵學生深化思維;用錯誤激活能在設置懸念的過程中啟發學生。
共生教學;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著名教師黃厚江在本色語文教學的理論中提出了“共生教學”的教學理念。共生教學是生物學共生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它強調的是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找到教學中的共生點,并加以利用,激活學生在教學現場的學習激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使用共生教學法,能讓課堂活起來,讓教學變成基于具體教學情境下針對具體學生的教學。
在激活共生課堂的過程中,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運用問題來進行激活,引發學生思考。這里的問題并不是那些讓學生在課本中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而是要讓學生在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活躍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
《背影》一文展現了作者和其父親之間濃濃的情意,文章將“背影”作為課文的明線,將“父子情深”作為課文的暗線,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體現了綿綿的情絲。然而對初中學生來說,要理解本文明暗結合的寫作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候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分析第一層的時候提出“‘那年’是哪一年?”“作者所說的‘禍不單行’指的是什么意思?”“作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又是為什么?”“父親的那句話體現了什么意思?”在分析第二層的時候抓住一些關鍵詞句來提問,如“從‘再三’‘躊躇’這兩個詞中能夠看出什么?”“‘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從父親的這句話中能讓人看出什么?”在分析文章的關鍵部分第三層的時候,必要的問題更是不可缺少,如可以提問“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買橘子時候的形象的,這個形象有什么感人之處呢?”“離別的時候父親說了兩句話,要如何理解這兩句話?”這些問題層層遞進,有效激活了共生教學的課堂。
一個有一定難度且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能夠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課堂變得更為活躍。合適的問題絕不會讓學生的思維原地踏步,而是引領他們不斷走入文本的深處,讓他們突破阻礙。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必然會形成不同的答案,這種差異性也是教學寶貴的資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差異性來組織學生展開積極討論,起到激活教學現場的作用。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甚至可以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生成不同的觀點,從而促使他們進行討論。
在學習《小石潭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是如何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溪流和溪岸又有什么特點?”“作者寫景的順序是否是游覽的順序,具體是怎樣的順序?”“‘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你能否說說作者在觀魚的時候有怎樣的心情?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問題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程度較低的學生,他們也可以在思考后順利地回答前兩個問題,找到文章中具體描寫小石潭的句子,說出其“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等特點,同時說出作者游覽小石潭的順序是先發現,然后近觀,后遠望,最后有所感悟。然而,最后一個問題對他們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往往只能回答出作者的心情不愉快,在觀魚的時候暫時得到了排解,卻無法說出作者心情壓抑的根本原因。這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問問其他學生:“你同意他的看法嗎,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嗎?”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生活背景入手討論。學生很快能分析出作者在參與改革失敗被貶謫之后心情郁悶,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觀魚時暫時得到的歡樂在凄清環境觸發下產生的悲涼心情。
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不同學生的觀點,并適當地加以引導,這樣能讓學生的討論走得更遠,他們對文本的學習自然也就更加深入了。
敏銳的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必然會找到很多矛盾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這些矛盾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促進他們深化思維。沒有矛盾的課堂是一成不變的死水潭,而矛盾則像是一塊石頭,往往能激起千層浪。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必追求學生說出標準答案,可以鼓勵他們尋找文本中的矛盾,嘗試解決矛盾。
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有學生找到了文章中的一個矛盾點,“文章的題目叫‘濟南的冬天’,而后面又說是‘冬天的濟南’,這樣是不是顛倒了呢?”有學生表示這兩者雖然顛倒了,但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也有學生認為這兩者之間有區別,可又說不出具體的區別。在共生課堂中可以利用這個矛盾點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對此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將‘濟南的冬天’作為題目,表示自己所寫的不是其他地方的冬天,是特指濟南的冬天,在題目上起到了限定內容的作用。而最后則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則是表示強調,強調自己所寫的是冬天這個特定的季節”。也有的學生提出,“作者最后的這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實際上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因為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到了‘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所以在最后要呼應一下,強調自己寫的是對冬天濟南的總體感受”。這樣的回答并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卻巧妙地利用了矛盾讓學生透徹地思索文本。
很多教師害怕學生在課堂上發生錯誤,殊不知在課堂上發現更多的錯誤,學生在考試時就能避免更多的錯誤,所以說課堂錯誤的產生對學生的學習其實是有利的。為了激活共生課堂,深化學生的思維,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來設置懸念,待學生自行發現錯誤,并解決錯誤。
在學習《鼎湖山聽泉》時,向學生提問:“文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繪鼎湖山的泉水,具體舉出例子。”有學生回答用了擬人的手法,并舉例子“山泉作嬌兒之態”,回答本不錯,然而他卻將“嬌”寫成了“驕”。對此,索性可以提問“嬌兒”和“驕兒”有什么不同之處,用哪一個詞語更好。學生在討論后認為“驕兒”和“嬌兒”的意思雖然差不多,但是“驕”有自滿、猛烈等意思,太過于陽剛氣,而“嬌”則平添了幾分柔美之情,作者所描寫的山泉具有半含半露的特點,體現了含羞帶怯的特點,而且也體現了鼎湖山充滿了活力,所以感覺還是用“嬌兒”更加好。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激活共生現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的尊重,讓學生能夠有質量地聽說讀寫,師生、生生之間能夠隨時交流學習感受,相互碰撞思維。教師要善于發現教學現場中的各種有利于共生教學的點,諸如某一個問題、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學中的矛盾點、學生思考問題時產生的錯誤等都可以拿來當成激活共生的要點,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靈活。
[1]于清玲.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4(8).
[2]吳永萍.我與名家近距離——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研究初探[J].現代語文,2016(9).
[3]羅媚娟.試論重視初中語文課中的美育教育——初中語文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2016(8).
楊亞媛,1981年生,女,江蘇常州人。任教于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