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怡
(江蘇省江陰市新橋中學,江蘇江陰 214400)
尋找自然地理之神奇 培養人文地理之素養
孫 怡
(江蘇省江陰市新橋中學,江蘇江陰 214400)
本文從掌握地理要素、培養識圖習慣、結合學生生活、關注地理事件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自然地理的神奇,同時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素養
人教版初中地理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板塊。自然地理讓學生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人類所生活的這個空間的奧秘,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索發現的欲望和激情。人文地理可以簡單理解為加入了人類活動的自然地理,它強調的是我們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強調的是人類如何可持續地發展利用我們所處的這個宏大空間,強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價值觀。
初中人教版地理主要學習中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世界幾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學習這些地理知識,必須明確其地理要素,根據這些地理要素,總結地理規律,掌握地理原理。比如自然環境中的氣候要素,位置是基礎,然后包括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氣壓、降水、日照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地理要素分析地理問題。
比如,《中國氣候》這一節教學內容多而雜,涉及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降水的東西分布、顯著的季風特點等,以及我國這些氣候特點形成的原因。在第一課時南北氣溫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播放視頻資料,然后設置問題:通過視頻觀察南方春節與北方的不同,再觀察一下南方同學的暑假生活和北方同學的暑假生活有何不同。通過直觀的視頻資料,學生對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普遍高溫的特點有了直觀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中國1月份平均氣溫分布圖,帶領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在圖中找出零度等溫線,觀察等溫線的變化規律,結合前幾節課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由老師和同學共同總結板書得出結論:第一,中國的氣溫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與中國所處的緯度位置和中國復雜的地形地勢有很大的關系;第二,氣溫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空間分布規律。
學生通過對地圖觀察和對課文的閱讀,懂得了影響氣溫的地理要素包括什么,從而提高了其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特殊符號,是學生日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地圖的種類繁多,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地圖的基本知識,比如比例尺、方向、各種圖例等。認識了地圖,接下來要培養學生使用地圖的習慣,課本上的地圖、與教材匹配的地圖冊,都應當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認真使用。學生有了看圖、識圖的習慣,地理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如教學《地形和地勢》,給學生播放視頻,視頻中美麗的草原、廣袤的平原、連綿起伏的大山交替出現。這個教學環節的設置,目的是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讓學生感受到中國遼闊的地域,多變的地形,復雜的地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地形地勢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
師:這種地形圖,你們能夠發現顏色深淺分布的規律嗎?這種規律說明我國地形上有什么特點?
生:西部顏色深,越往東一直延伸到海里越來越淺,西部大部分是山地和高原,東部是海拔較低的丘陵和平原。
接著學生的話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地形剖面圖,學生得出中國地勢的總體特征:西部高,東部低。最后,學生填涂關于中國三級階梯地勢分布示意圖,掌握階梯分界線涉及的有關山脈,同時探究中國地勢對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河流的影響,探究如何依據地勢特殊性發展中國經濟。
這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節內容,教學中除了要運用教材和相應的地圖冊或者教師補充的景觀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還應該引導學生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和等高線地形圖等,培養學生閱讀并運用各類地形圖的習慣。
地理課程標準倡導“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地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讓學生能夠用課堂上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
在《北方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喜歡吃什么主食?你們家以米飯為主,還是以面食為主?”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提示學生:“每一個地區都有那里人們喜歡的主食,這與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有很大的關系?!苯處熃又龑В骸按蠹蚁矚g北方的雪,還是南方的大雨?”大部分學生都回答喜歡北方的雪,因為可以滑冰、滑雪、堆雪人。乘著學生的興致,教師追問:“既然大家都喜歡雪,在前邊的章節里,我們已經學習了中國的自然環境,那么現在我們回憶一下,南方和北方在中國是怎樣劃分的?北方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呢?”學生閱讀文字,結合地圖,交流探究完成老師設置的問題:第一,北方的地形和氣候是什么樣?第二,北方三大代表地區的土壤特點是什么?第三,如果我喜歡面食,我可以選擇哪個城市來居???
這節課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習,建立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師設計的問題緊貼學生的生活,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到課堂學習中,還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重大的地理事件,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教師都應該及時敏銳地、不拘一格地引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們探究地理事件發生的原因,增強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海陸的變遷》教學中,2016年臺灣高雄發生里氏6.7級地震,地震導致16層的大樓倒塌,死亡100多人,受傷500多人。教師及時抓住這個教學資源,利用視頻播放關于臺灣高雄地震的情況。教師:“同學們,臺灣在歷史上就是地震頻發的地區,1999年9月21日,在臺灣的中部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里氏震級約為7.3級,那次地震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大量房屋倒塌,停水、停電、交通癱瘓,死亡數千人,傷者更是不計其數。1935年臺灣也曾經發生了嚴重的地震,大家能否用這節課的知識,解釋一下臺灣地震多發的原因?!睂W生回答:“可以利用板塊學說回答這個問題,全球地震頻發的地帶一般位于板塊邊緣地帶。板塊邊緣地殼比較活躍,臺灣正好位于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苯處煟骸盎卮鸬梅浅:茫槍ε_灣多震的特點,你有什么減震、防震、抗震的好方法?”大家自由交流探究這個問題。
這節課從人們關注的時事熱點開始,幫助學生了解地震的分布與板塊的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扎實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養成學生關心時政的習慣,把學生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況中喚醒,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他們將來成為社會的主人打好基礎。
地理有它獨特的學科屬性,是自然科學中的人文學科,又是人文學科里的自然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地理學科的這個特點,兼顧到兩個方面,改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在一起,讓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為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做貢獻。
[1]林立春,石金彥.“人文”匯地理[J].教育觀察,2015(04).
[2]曾志彬.從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學習認識人文地理[J].當代教研論叢,2016(01).
孫怡,1989年生,女,江蘇江陰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中學地理教育與研究工作,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