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英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城關中學,浙江臺州 318020)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所以要把握好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才是生命。毛主席曾經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青少年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祖國與民族的未來。”所以增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是當前國家與民族最重要的工作。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新課程改革也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在初中課堂中對《歷史與社會》生成教學有效性及其課例研究開展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本知識與社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切實地落實立體化教學的目標。
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新方案已經慢慢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在中學課堂中也已經得到了認可。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發展近況。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似懂非懂的階段,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有著一種朦朧感。因此這個階段是我們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鄉土教學資源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交點,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展開鄉土資源的研究可以有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身邊的所見所聞。因此鄉土教育可以使我們在學習時于無形之中感受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
比如在七年級《歷史與社會》關于氣候的教學中,讓學生對每天感知的氣溫和降水進行總結歸納,一般就可以得出浙江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進而解釋什么樣的溫度用“溫和”這個詞:冬季的平均氣溫幾乎都在零攝氏度以上,以此類推到地中海式氣候的冬天溫度也可以用“溫和”這個詞來描述。這時會有一部分學生繼續問,北方冬天冰天雪地的氣溫用什么詞形容?老師就可以解釋為寒冷。最后總結得出冬天平均氣溫零攝氏度以下用寒冷,零攝氏度以上用溫和。
又如我們在講到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時,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鄉下,深知周邊地形以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小且都位于河流旁邊,而父母在自家山上一般種植枇杷、楊梅、柑橘、茶葉等經濟作物,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丘陵地帶應該因地制宜發展什么產業,適合種植什么作物。
所以鄉土資源課程的開發,能為歷史與社會教學課程提供鮮明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于無形之中帶動他們求知的欲望,使他們積極地參加到教師設計的班級活動之中來。在初中課堂中,開設這樣的課程使得鄉土資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使德、智、體等有機結合,將熱愛家鄉的情懷附于其中,也更加驗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潤物細無聲”,能產生一舉多得的效果。
這一方面《歷史與社會》存在一些困難,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中落實好有關這一方面的知識板塊,還有就是面對剛剛接觸不久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將教材處理好,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因此我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可以采用一些小的技巧。比如在學習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第四單元第四課馬賽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時,就可以先播放馬賽人的紀錄片。學生看過視頻了解了馬賽人的衣食住行,再去學習當地的自然環境的特點就會深刻理解為什么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理解為什么馬賽人會逐水草而居;懂得并了解了馬賽人喜歡穿紅斗篷,是因為可以驅趕野獸,不僅是為了自衛,而且可以保護羊群;喝牛血吃牛肉是因為方便飲用又營養豐富;住簡陋的茅草屋是因為取材方便。而所有這些風俗都是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而存在的,從而得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教育學生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理。
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若是在一節課的開端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興趣,那對于這節課讓學生愉快地掌握課本知識估計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而且我們使用這樣的課堂導入方式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拉近學生與課本知識之間的距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對教師在處理教材、引入新課程、優化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于教師自身素養方面也有嚴格的要求。學生追求知識不外乎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為了生活得更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都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如果注重自身的人文素養,那就可以成為學生的榜樣。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就是灌輸先進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培養學生以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誠信友愛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已成為新一輪教學改革必須堅持的行為目標。而《歷史與社會》的教材從地理、歷史、法律以及和其他國家的對比等各個角度來介紹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不斷改進的制度以及飛速發展的經濟,更讓學生在學習中深深愛上我們的國家,從而達到形成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變化不斷地在我們身邊上演著,它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采用課例研究方法,能夠積極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工作,將生成性的教學引入課堂中來,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與老師、同學的互動過程中促進了師生、同學間的關系,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該種教學方式結合社會實踐提高了中學教學中課堂的有效性。它基于科學,超越科學,起于課本又超越課本,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是一門綜合、開放的課程。
初中《歷史與社會》生成教學有效性及其課例研究為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也給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利于以后教學科研的開發,為豐富學生的生活課堂增添了新的樂趣,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都值得推廣。相信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將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占據一定的位置。但是目前它還處于不完善的階段,在理念的引領之下我們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1]陸真,林菲菲,張怡天,等.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情境教學現狀的反饋與思考——來自江蘇新課程實驗區的調查報告[J].化學教育,2008(12).
[2]劉寶宏,雷曉敏.“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觀念的轉變及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04).
[3]王利娟,楊曉丹.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S1):225-227.
[4]王輝榮.初中《歷史與社會》生成教學有效性及其課例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