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松
(江蘇省海門市開發區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毋庸置疑,伴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新興教育制度的改革、家長對學校任教教師的高標準要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對于為學生尋求一種完美的教學模式一籌莫展。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發散性問題,有助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引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自覺主動地掌握物理知識,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中學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結合中學生的這種天性,將教學中的知識點設置成系列問題,能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遇到判定類型的定律時,可以為學生設計發散性問題,引導他們思考符合問題的最佳條件,從而讓學生觸及事物規律的本質[1]。
有一次,在教學蘇科版物理 《凸透鏡的規律》一課時,筆者發現班上的大部分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與之匹配的成像規律混淆不清。為了輔助學生理解成像規律與適用條件相匹配,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幾個問題,分別是:當物距u>2f、u=2f、f<u<2f、u=f、u<f時,呈現的像是正的還是倒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距分別是多少。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判別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激烈討論,然后達成一致,由各小組組長將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陳述出來。為了證明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教師可以將一面凸透鏡作為實驗材料,分別將凸透鏡放在物距u<2f、u=f、f< u<2f、u=f、u<f的位置,讓學生觀察在白紙上呈現的像的倒立、大小、虛實、像距情況,將物距u>2f、u=2f、f<u<2f、u=f及u<f時的成像規律記錄下來。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教師設置的發散性問題,從而探究其成像規律及適用條件,從根本上掌握本節內容,而且觸及了物理課程的本質。
眾所周知,物理學科中的物質規律和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但學生通常存在物質規律及適用條件匹配不上的現象,這可以歸結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到位,沒有把書上的知識點吃透、吃全。所以,教師要為判別類物理規律設置一系列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學習、思考,培養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
縱觀國內眾多優秀物理教學教案,我們不難發現,物理教師普遍習慣于通過在課前問學生幾個描述性問題,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根本所在,從而挖掘問題與課程之間的聯系,達到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點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值得我們借鑒,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關注過程的能力[2]。
比如,在教學《輪滑》一課時,班里一些學生由于第一次接觸滑輪這個名詞,可能對滑輪的概念比較陌生,更別說研究滑輪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運用的規律了。為了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滑輪,教師可以從市場里買一個滑輪,并將這個滑輪展示到學生面前。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要對他們提出描述性問題:這個滑輪本身的構造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一些施工工地普遍采用滑輪?學生帶著教師提的問題,仔細觀摩滑輪的外在結構,展開小組討論,探究滑輪的結構特征。然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滑輪做功實驗,分別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使裝置做功。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實驗過程,從而得出結論:定滑輪能夠改變繩子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動滑輪不能改變繩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的力。而且,通過改裝動滑輪和定滑輪,既可以改變繩的方向,還能省力。
通過向學生提出描述類問題,讓學生為解答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關注過程,進一步探究物質的物理規律,并在這種模式下加強自身的問題探究精神。
物理教學內容比較冗雜,涉及面異常寬泛,需要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材,以問題為墊腳石,匠心設計,釋疑解惑,協助學生揭開物理教學的神秘面紗,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當遇到探索性物理知識點時,我們可以發散性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其本質,從而發現其所涵蓋的規律。
例如,在教學《電阻》一課時,班里的一部分學生由于剛接觸電學都表現出高漲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將電源、電阻、導線若干、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開關放在講桌上,將電壓表與電阻并聯,其他按串聯組裝,將開關閉合,電流表指針轉動,這時提問:如何改變電流表的讀數?學生思考著可以利用改變電阻或者電壓,這時教師可以再提問:改變電阻和改變電壓,哪個方法更好?學生為了解答問題,開始將電路組裝好,通過保持電壓不變,改變移動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大小,再觀察電流表的示數,從而探究出電壓U不變時電流I與R的關系;然后保持滑動變阻器電阻R不變,改變電壓U,探究電阻R不變時電流I與R的關系。最后,他們發現了電流I隨電阻R、電壓U的變化規律。
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新內容時,學起來難免有點兒吃力,尤其是碰到通過探究發現規律這一類型的內容時,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通過設計發散性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尋求解答問題的最佳答案,從而展開實驗,深度探究其中的規律。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活躍性及積極性。
物理教學中的眾多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我們要抓住這個良好機會,設計發散性問題,讓學生將新知識與學過的知識串聯成一張知識簡括圖,標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區別,各自的重點、難點,進行多元對比,從而讓學生既能扎實地學習新知識,又能鞏固學過的知識點。
例如,在教學《升華和凝華》一課時,教師在給學生講述升華和凝華的特點時,發現學生容易將升華和凝華的概念與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四個概念相混淆。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思維僵化,教師可以提問: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是什么變化,由氣態直接轉變為固體的是什么狀態,從液體變成氣體發生了什么變化,由氣體直接變成液體又經歷了什么變化,從固體轉變成液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從液態直接成為固體又經歷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教師的一系列問題,由各小組展開討論,將升華、凝華、液化、汽化、熔化和凝固六大概念一一列舉其由什么狀態轉變為什么狀態,轉變中吸放熱的情況,構成一張知識網絡圖,進行多元對比,以此來輔助記憶。學生通過這樣學習,一方面有助于輔助他們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拓寬他們的視野。
結合運用這種教學方式產生的促進效果,筆者認為通過設計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對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強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在這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學會多元、對比的學習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的可取之處。
物理教學是一場無盡頭的旅行。教育者要在這個旅行過程中不斷摸索適用于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模式。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設計發散性問題,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1] 劉曉勇.關于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05):27-28.
[2] 王洪棋.核心素養背景下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方法——以初中物理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7,35(0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