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蘭
(江蘇省高郵市湯莊鎮沙堰小學,江蘇高郵 225646)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真理的基石,實踐促進創新的腳步。將小學教學與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促使學生面對生活問題,主動積極尋找解決的對策和辦法。實踐將枯燥無味的書本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簡單直觀。通過結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以數學為工具,發現、分析、解決遇到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源于生活,教材中的知識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高度的總結概括,所以數學的知識往往表現的不是某個事物的特性,而是一類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共同性質。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聯系生活,拓展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例如,在二年級講授《時、分、秒》這一課時,我為了激發學生認識鐘表的興趣,提前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作業題:同學們,我們每周都要來學校,那么大家知道我們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有多少嗎?同學們課下自己研究討論或者向父母尋求幫助,下節課選幾位同學上臺展示、講解。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講授書本中已經經過前人總結和論證過的知識,卻不注重將書本中的數學概念和學生們的實際生活進行連接。小學生的意識和心智尚未成熟,理解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弱,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過于抽象和總結性的概念,經常會讓學生們覺得數學太過復雜抽象,不貼近實際生活,難以理解,更做不到將知識消化運用。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將書本中的知識聯系到生活實踐中來,通過學生自身的生活現實,拓展資源,發現問題,才可以降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難度,重新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動力,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不是高于現實的抽象概念,而是圍繞在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內容。
為了貼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小學數學的內容設置并不復雜,主要是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教師講解這些知識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再進行解決。
創造來源于指尖的靈動。如果在課堂上只有老師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地吸收,那么學習的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但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處在最好的階段,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深化內涵,幫助學生加強理解。
例如,在四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學習中,學生們局限于以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知和理解,很難將思維從平面轉化到立體幾何中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角、邊”的性質很難理解,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在上這一課時,我總會帶著教具模型來進行授課,讓每個同學在聽我講解的同時,可以觀察到真實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直觀地感受這些知識點。當課程進行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時,同樣為了讓學生們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這一知識點,我在講解前,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40cm×30cm的硬板紙,并布置一個任務:先在硬板紙的四個角剪去5cm×5cm的正方形,再嘗試將硬板紙剩下的部分拼成一個長方體,問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并試著求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和面積。這樣,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和嘗試,就可以將看似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幫助深化課程的主題和目的。
數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讓學生難以理解,甚至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喪失了興趣和學習的信心。教師通過結合動手實踐,調動學生的四肢和多種感官,讓數學從紙上摸不到、看不懂的概念,變成手中看得見、摸得到的實物,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升華應用意識[2]。
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需要實踐,更需要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如果數學課堂形成長期的“講解與吸收”的模式,會讓學生的性格趨于內向,習慣了自己聽講,自己學習,而喪失向別人提問和討論的能力,這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中,除了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外,還需要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因為老師是課堂中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往往知道實踐需要得到的結果和目的,但學生們是彼此一起在課堂的實踐活動中探索進步的同行人,共同探究實踐活動的真理。從這一點出發,教師在分組進行小組活動時,可以注意小組人員的分配,比如小組間的男女比例,男生更適合抽象思考,女生則更擅長形象思考;或者學生性格的搭配,將性格活潑和性格偏內向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讓活潑的同學帶動性格內向的同學發言,確保小組中的每一個人都參與到問題的實踐與思考中來。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開發探索式的合作交流,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我將學生三人分成一組,讓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圓形”,進行直徑和周長的測量,看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學生們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和交流,小組間配合融洽,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得到了透徹的理解。
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其實就是在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學生之間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小組內部分同學的短處,既能幫助學生培養相互配合的合作習慣,也可以將數學應用意識轉化到團隊合作中來。
考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數學的學習也永遠沒有終點,組織課堂中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同時也使數學回歸于生活,讓學生學會通過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
例如,在一年級學習完《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這一課程后,為了讓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相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我選取了一課時,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學生分給他們每人一些硬幣,讓他們扮演“買家”;而讓另一半的學生扮演“賣家”,挑選一些自己的物品標出其準備售出的價格,另外單獨準備一張紙記錄每個物品的成本價,所選出的物品價格要分布均勻并且合理。然后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模擬“買賣市場”,30分鐘后,讓每位“買家”說出自己的手里還剩多少資金,買了多少錢的貨物,讓每一位“賣家”說一下自己賣出了多少錢的貨物,手中有多少毛利(毛利即所有商品的售價之和)。之后,再將“買家”和“賣家”隨機一一分配,共同計算該位“賣家”在這場交易中賺了多少利潤。
數學學習的意義還是要將書本中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轉化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現問題;動手實驗,解決問題;多元合作,共同進步;有效轉化,回歸生活。通過以上四步促進課本與實踐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升華數學應用素養。
[1] 吳越.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7,(07):14.
[2] 溫軍霞.淺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J].學周刊A版,2014,(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