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締造“四動”音樂課堂 涵養學生音樂素養
——“生本理念”觀照下的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策略
李 琴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人,更是教育自己的主體。“生本理念”已經成為新時期的一種教育趨勢,一切基于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舞臺,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
音樂素養;動眼看;動耳聽;動手做;動口唱
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音樂作為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啟迪智慧。小學音樂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承載著傳承文化、實施美育的重大責任,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提高音樂教學的質效,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學生既是學習的主人,更是教育自己的主體。“生本理念”已經成為新時期的一種教育趨勢,一切基于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舞臺,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筆者在多年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本色,在“生本理念”的觀照下開展教學,締造“四動”音樂課堂,涵養學生音樂素養。
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好音樂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喜歡并熱愛音樂。低年級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我們在教學中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感到音樂的魅力與價值,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觀察素材,而且以其集聲、光、電于一體的動態優勢,大大調動了學生對音樂材料的興趣。
我經常在音樂教學中借助視頻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玩具進行曲》一課時,我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動畫,決定以動畫作為教學導入。教學伊始,我為學生播放了《玩具總動員》視頻片段。充滿趣味的動畫吸引學生眼球,一個個觀看得異常投入。在觀看結束后我趁機對意猶未盡的學生說:“我們剛才欣賞了有關玩具的動畫片,好看嗎?”“好看!”孩子們開心地回答。“還有一首關于玩具的歌曲也特別好聽,大家想不想學一學?”“想學!”喜歡玩具的孩子們來了興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玩具進行曲》吧!”我順勢揭曉了課題。
眼睛是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器官。研究表明,在人類獲取的總信息中,大約有90%的信息來自于眼睛的觀察。因而,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眼睛的功能,為學生創造動眼看的機會,用音樂視頻點亮學生眼睛,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興致勃勃地獲取豐富信息。
羅根說:“美妙的旋律是靠耳朵聽到的。”耳朵作為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是連接心靈的橋。要讓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就要叫醒學生的耳朵,喚醒他們主動傾聽的意識,引領他們在側耳聆聽中感受音樂的美妙,激升對音樂的感覺。
“動耳聽”不僅要用耳朵聽,更要用心聽,要求學生在傾聽中感悟,提升對音樂旋律和節奏的感覺,感受音樂滌蕩心靈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你聽,什么敲響了》一課中,為了培養學生主動傾聽音樂的意識,提高學生辨別不同打擊樂器所發出音色的能力,我組織學生反復聆聽,在聆聽中感悟提升樂感。我首先播放了樂曲《你聽,什么敲響了》,請學生猜測歌曲中有哪些打擊樂器。在學生猜測后,我分別出示音樂中所用到的樂器,給他們介紹樂器名稱,并一一敲響樂器,讓學生再次聆聽感受不同樂器所發出的音色,使他們懂得每種音色各有特點,都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從而領略到音樂的神奇與魅力。最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歌曲,讓學生感受樂器的融入使音樂的旋律變得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學生在全神貫注的聆聽中享受歌曲的和諧與美妙。
“音樂是耳朵的眼睛。”讓我們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激活學生的聽覺器官,用音樂叫醒學生的耳朵,通過學生的主動傾聽,反復聆聽,細細品味,在音樂的熏陶感染中不斷增強音樂感覺。
生本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親自動手、親身經歷、自主探究。音樂的學習不僅僅是靠眼睛看與耳朵聽,還需要親自動手做,在操作實踐中體驗感悟,從而提升音樂表現力和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小花貓和小老鼠》一課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和體現歌曲的風趣、詼諧風格,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角色表演和歌表演活動。在學唱歌曲前,我組織學生角色表演。孩子們開心地模仿老鼠的神情、動作,將老鼠“齜著兩只牙,撇著八字胡”的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充分的感性活動中,對歌詞大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學唱歌曲做了良好鋪墊。在學唱歌曲后,為了促進學生對音樂詼諧特色的感悟,我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性歌表演,讓學生根據歌詞內容自己設計動作并表演,孩子們有的扮成“喵喵喵”張牙舞爪地追趕小老鼠的小花貓,有的飾演“吱吱吱”四處逃竄的小老鼠。他們邊動手做,邊跟著音樂有表情地歌唱,融入動作后的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最后,為了豐富歌曲的表現,我還讓學生加入各種打擊樂器進行伴奏,讓學生在“0”處加入小鑼、小鼓進行伴奏,使得音樂動感十足、活力四射,將音樂學習推向了高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愉快的親身體驗中不僅對歌曲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而且激增了自己的音樂體驗與音樂表現。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歌唱是通過語言和聲音來表現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歌唱能力是學生的一項重要的音樂素養。要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必須讓學生多唱多練,通過動口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音樂技能。
基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習特點,模唱形式不能單一,否則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厭倦,影響學生對歌唱的興趣。我在音樂教學中采用多元模唱教學,從而激勵學生的音樂表現。例如,在教學蘇少版一年級上冊《娃哈哈》時,我首先讓學生跟著我模仿,我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學生在模仿中學會了歌詞,掌握了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和歌曲的旋律。接著我播放CD,讓學生跟著CD中的音樂進行模唱。之后,我用鋼琴為他們伴奏,讓他們跟著鋼琴的伴奏進行演唱。教學中,我還讓學得比較快的學生領唱,其他學生跟著他模唱。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模唱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多種形式的模唱雖然有點像“鸚鵡學舌”,但對于初步接觸音樂,對音樂毫無知識基礎和音樂技能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這種直觀模仿是他們學會歌曲的最佳途徑。
生本理念呼喚“讓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生本課堂要讓學生動起來,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眼看、動耳聽、動手做、動口唱,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積淀音樂潛質。
[1] 扎西娜姆.淺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讀與寫,2011.
[2] 柴森.新課標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與探索[D].保定:河北大學,2014.
李琴,1982年生,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音樂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