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國
(江蘇省海門市萬年初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小說是引導學生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重要方法。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由于很多初中生缺乏精深的文學積淀,很難準確地捕捉到小說所要傳遞的主旨思想和藝術特征,導致閱讀水平一直處于瓶頸階段。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探究教材內容,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優化小說閱讀教學。
環境描寫是解讀小說的一把金鑰匙,也是分析小說內涵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指文章的寫作背景,能夠明白作者的創作意圖;自然環境主要是為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心理以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1]。
《我的叔叔于勒》有兩處自然環境的描寫:“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作者僅用只言片語就活畫了一幅優美動人的畫卷,極其真切地暗示約瑟夫一家當時渴盼與興奮的心情,與明快的景物相映襯。“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菲利普夫婦在船上與于勒不期而遇,富裕的幻想成了泡影。他們眼中沒有了美麗的海上風光,而是“紫色的陰影”從“天邊遠處”“鉆出來”。這一處的環境描寫,跟上一處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人物沮喪、壓抑的心情。比如,文中提到的“據說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在窮人家,這是最大的罪惡”,寓意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金錢至上的觀念,也鋪墊了當菲利普夫婦偶遇于勒后的劇烈反應。作者前文中反復交代家里經濟拮據,這些社會環境背景,都含蓄地說明菲利普夫婦后來的行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找一找文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有哪幾處,分別有什么作用,并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很多的自然環境描寫跟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分析情節線索是讓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重要方式。雖然故事反差可以調動讀者的閱讀熱情,但是也會加大學生鑒賞小說的難度,出現思維跟不上“節奏”的狀況。因此,教師要采用因勢利導的方法,先不讓學生閱讀解決,而是邊看邊猜測后來的情節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按照盼于勒—遇于勒—辨于勒—躲于勒的情節進行的。讀到“盼于勒”時,讓學生猜想假如那天在船上約瑟夫一家遇到了已成百萬富翁成功歸來的于勒,他們的反應如何。學生紛紛回答“驚喜、興奮、向前與他相擁”等。然而,文中情節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于勒是個貧困落魄的窮人,在船上賣牡蠣。閱讀到這里時,提問學生:“菲利普夫婦幾次‘辨’于勒?”學生從文中一共找到有三處。第一處是父親買牡蠣時意外撞見于勒,第二處是父親讓母親再次辨認,第三處是父親向船長搭話,最后確認那個人是不是于勒。“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學生再次陷入思考。想到菲利普夫婦之所以再三確認那個人是不是于勒,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拒絕這樣殘酷的現實。這烘托了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的辛酸與可悲。
理順這些小線索,然后再過渡到人物和思想內容上,能夠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由淺入深,學習過程循環漸進。并能夠捕捉到各個細節,慢慢揣摩,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也是給讀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一篇小說如果塑造的人物形象不鮮明,那么即使環境描寫如何細膩,故事情節多么生動起伏,在藝術魅力上都會大打折扣。雖然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感知到人物的形象特點,但是很少有學生能夠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它運用到實踐中[2]。因此,教師要做的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寫作手法。
文章的題目為《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作者所用筆墨最多的人物并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婦。大多數教師在分析人物形象時,也多聚焦于菲利普夫婦身上。然而,為了更有效地突出作者的創作意圖,教師可以將“于勒”作為本文的中心人物,讓學生找出作者對于勒的描寫。學生很快找到“我”與叔叔于勒交接的一部分——“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輕的先生!’”接著,教師繼續引導:“通過這處描寫,想象于勒在外的這些年經歷了怎樣的生活?讀了這個片段后,你是否反感于勒?為什么?”學生從于勒那張又老又窮苦、滿是愁容、狼狽不堪的臉和滿是皺痕的手上,可以想象出于勒這些年一定過得很窘迫,并且很辛苦。但是他沒有再回來打擾菲利普一家,說明他已有悔過之心。當接過作者“我”給的小費后,他意外又感激,可以看出他的品行可能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惡劣。
由上述提到的寥寥幾筆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再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想象,于勒的形象立馬飽滿起來。從這里,學生能夠理解到寫作用字在精不在多,只要抓住人物的主要形象特點,再通過不經意的細節方式暗示,就能夠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與想象。
為了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表演文中的情節。尤其是約瑟夫一家與于勒相遇的場景,這是高潮部分。在表演過程中,把握好菲利普夫婦的矛盾形象——既虛偽勢利又悲苦辛酸。而作者“我”則要演出懵懂無知、天真善良的感覺。當學生將自己融入表演時,就會從各個角度多方位地分析人物形象中所隱藏的思想主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對文章主旨的見解。由于學生個性特征和對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思想主旨也略有差異,但只要不偏離中心,都要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才能體現出情意課堂的味道。最后,留下課后思考題:聯系當今社會的人與事,思考金錢與感情是否存在永遠的沖突?假如你是當時的作者,在看到叔叔于勒后,會想些什么,想對他說什么?
在挖掘主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和疏導,適時地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但是不能死搬硬套式灌輸,應當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發揮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來解開謎團。這是學習小說的必要過程,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經之路。
總而言之,小說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面。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環境描寫的介紹、情節線索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主旨的啟示等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索小說世界,收獲多種寫作方法,升華鑒賞情感體驗,進而增強語文綜合素養。
[1] 馬貴濤.如何優化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