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集文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官田學校,廣東深圳 518100)
初中是一個過渡時期,教育不僅僅停留在課本,也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上有著巨大的塑造作用。當一名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中,對其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班級的文化氛圍,以及在此過程中體會到的公平感、歸屬感。
一些教師對于師生的身份分得特別清楚,對于一些同學的開玩笑行為甚至覺知為“以下犯上”,那么這些教師的班級管理多偏向于專制,而且里面的等級很明顯。專制管理的教師在班級管理活動中經常出現拒絕采納學生的意見或建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班委的任命、獎學金的分配等現象[1]。同樣地,有些教師為了教學目標,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包攬了班級的日常雜務,只為了讓另一些學生更好地學習。這種行為助長了功利的氛圍,會促生學生的情緒性抵抗。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喪失了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和興趣,還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應該重視教師公平性意識的培養,學校在加大對教師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公平性意識的培養。
教師對于班級管理應該采取民主公平的方式,盡量降低自己作為一個教師的角色認知,營造一個公平的氛圍讓學生互相競爭,各展所長,并且最好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建設中,樹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識。由于學生的高度參與和投入,學生也更易遵守班級的規定,參加班級的活動,的從而在思想和行動上認識到全員民主參與的重要性。教師應該作為班級管理的指導者而存在,更加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中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通過平等的雙向溝通,教師才更能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而對癥下藥。學生也能在自己積極參與營造班級良好氛圍的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自豪感。
初中階段的知識學習為高中打基礎,尤其對于語數外三門主課而言,如果初中打好基礎,考入重點高中就意味著能在一個更好的平臺學習,增加了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學生在此學習階段受到了來自家長和教師兩方面的壓力,許多家長在課余時間安排了補習班讓學生去彌補弱勢學科,而在教師方面,對于成績好的學生難免會過度關注,而對于一些成績比較落后的學生,有些教師甚至會放棄對他們的輔導與教學,只覺得他們不要影響其他學生就好。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三好學生、獎學金、班委和一些參加比賽的機會都分配給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導致有些榮譽加身的學生難免心高氣傲,而初中生對于自己的言行并沒有太多的責任意識,可能會在言語和態度上對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冷嘲熱諷,并從中得到滿足感。受到冷嘲熱諷的那些學生自尊心受挫,很有可能會產生攻擊性行為。以上種種狀況都在提醒我們公平的重要性,我們這里談到的公平性是用同樣的尺度去評價每一位學生,不能認為成績好的就是好學生、成績差就一無是處。
班級管理中,教師應該特別注意資源的分配,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優勢,比如,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人際交流和管理方面特別有技巧,班上人緣很好,也可以把他考慮到班委的任選中,相比一些只顧學習而忽視人際交流的學生,他們更適合為大家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更能鍛煉責任心和磨煉自己[2]。同時對于學習方面的關注,除了教師自己加大力度外,更需要整個班級的共同努力。班級管理中對于學習方面可以實行小組式管理,成績好的、交流溝通能力好的、成績差的、有特長的等進行多元劃分,便于管理,并且對于組長可以實行輪流制[3]。當然這只是一方面,也可以就班委的任命不僅讓那些成績好的學生來擔當,也可以讓一些成績差但有責任心的人來擔當,讓班級不會因為成績而分成小團體,互相排擠。這樣更能培養學生們的團體合作意識。
初中,我們漸漸與朋友、同學的聯系增多了,會分享一些私密的事給自己覺得可靠信賴的人。但在大家的人際圈越來越大的同時,戀愛、校園欺凌問題也逐漸凸顯。對于早戀,大多數學校都是打壓的,更甚者會勒令退學,這種做法太過武斷,而且很多時候容易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初中生易沖動,在那種青春期的躁動下,并非所有學生都能理性地思考,而在學校的打壓下,一些學生選擇了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來反抗。畢竟對于異性的好感在青春期萌芽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如果教師能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找到癥結或許就會避免早戀現象的發生。校園欺凌現象多由管理不嚴造成,班級內的欺凌現象大多在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身上發生,那些學生中較為老實內向的常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主要表現在跑腿、受責罵或毆打,欺凌者往往從中得到成就感和自尊的滿足,而被欺凌的學生有口不能言,出于羞愧很少會選擇向老師和家長報告,其他學生則是處于旁觀者的心態而不惹禍上身。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只是渴望獲得關注而有攻擊性行為。因此對于校園欺凌問題,可以從班級管理方面進行引導,教師應該對于班級內的不良問題進行積極引導。如果欺凌他人的學生只是渴望得到關注或獲取成就感,那么教師就應該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向正確的方向引導他們。學生早戀也可能是因為外界的原因造成的,班級沒有一個融洽的氛圍,學生們沒有歸屬感,因而尋找一個情感的寄托。可見,建立和諧良好的班級氛圍,并在班級內進行公平性管理非常重要[4]。
初中生的培養發展會因為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而勢如破竹,也會因為一個沉悶的班級氛圍而停滯不前,甚至惡化。不可否認,班級管理涉及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培養模式、學生遇到的問題及自身的處理方法等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三觀還未正式形成,因此教師更多的是指導、引領學生走上正確的路,糾正他們青春期的不理性思維,制止他們沖動的行為,讓他們在一個良好的氛圍內公平競爭從而茁壯成長,在一個融洽的班級環境里學習待人接物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 劉紅云.班級管理中學生對教育公平的現實訴求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83-84.
[2] 劉令軍.如何管出好班級——突破班級管理的四大瓶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朱利軍,吳月萍.初中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工作模式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3):225.
[4] 鐘伏蘭.江蘇省昆山市農村初中班級管理的研究和實踐探索——以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學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