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姝
(江蘇省如東縣栟茶小學,江蘇南通 226400)
讓備學從研究學生開始
陳穎姝
(江蘇省如東縣栟茶小學,江蘇南通 226400)
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學生是我們在備學中最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之一。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背景、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等,我們能夠制定更有效更直接的教學策略和方案,從而讓高效課堂成為可能。
學生主體;最近發(fā)展區(qū);思維特點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影響課堂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備課中,我們首先要備學生,研究學生,分析他們的“數(shù)據(jù)庫”中已經(jīng)有了哪些東西,還欠缺些什么,分析學生對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感興趣,能夠探究到哪一步,然后對照教學內(nèi)容來確定教法,確定教學流程。這樣的備學能夠將教材與學生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讓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很多新知識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之上,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出新的認識,有新的領悟。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經(jīng)驗儲備,找準學生的知識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教學,這樣的學習能最快地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的學習有新的增長點,讓他們的學習過程簡單而有實效。
例如在《認識百分數(shù)》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然后在課上介紹,嘗試說一說這樣的百分數(shù)表示什么意思。至于百分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課上只是一帶而過。讓學生相互間介紹,這樣的學習并沒有脫離學生的認知基礎,因為百分數(shù)在生活中極其常見,而且在學習分數(shù)的時候學生已然接觸過百分數(shù),所以教學中我就直入主題,讓學生直接感知百分數(shù)的意義。事實證明,學生對于百分數(shù)的意義已經(jīng)有一定的把握,他們將分數(shù)領域的認識遷移過來,能夠結合具體情境感知百分數(shù)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來探索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知在哪些地方應該使用百分數(shù),在哪些地方只能使用分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充滿了探索的樂趣,對于百分數(shù)的認識也更加深入,更加豐富了。
教學時結合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讓學生來感知其意義,通過大量案例的積累,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百分數(shù)只能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即表示分率,而不能表示一個具體的數(shù)量,這樣的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把握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的異同有重要的幫助。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限制,他們有兒童特有的認知方式和特點。教學中我們不能用成人化的眼光來假想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特點來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知道和獲得,更重要的是領悟和體會。
例如在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猴媽媽給小猴子們帶回來一個西瓜和一袋桃子,4個小猴子提出平均分這些水果,每只小猴子能夠分得些什么?在均分一個西瓜的時候,結合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學生很快得出“每個小猴分得四分之一個西瓜”的結論。然后再分桃子的時候,學生的潛意識中已經(jīng)建立了要將桃子平均分成4份的概念,所以在我要求學生猜想袋子中有幾只桃子時,學生猜測的都是4個、8個、12個等4的倍數(shù)。我利用課件將這些桃子展示給學生,結合每只小猴在不同情況下分得的桃子數(shù),以及一袋桃子的總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不管總數(shù)如何變化,都是將一袋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子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總是這袋桃子的四分之一。盡管小猴分得的桃子的數(shù)量是整數(shù),但是在這個情境中,因為有了平均分,因為有了之前對分數(shù)的認識,學生還是很輕松地得出了一袋桃子的四分之一的分數(shù)。
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的思維特點之上,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在平均分一個西瓜的基礎上讓學生面對分一袋桃子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將單個物體的幾分之幾的產(chǎn)生過程遷移到一個整體上來。在學生體會到無論每個小猴子分得幾個桃子,都是這袋桃子的四分之一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的認識,這樣就成功地將分數(shù)的范圍拓展開去,讓學生體會到分數(shù)的另一層意思。
有些在成人看來很容易理清楚的問題到了學生面前就很有迷惑性,因為學生缺乏足夠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也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揣摩學生的發(fā)展水平,找到學生的認知障礙,想方設法讓學生面對更清晰的學習材料,這樣在第一時間讓學生避免陷入誤區(qū),會提升學生的認識,減少先入之見對學生的影響,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在一個長是12厘米、寬是9厘米、高是8厘米的長方體容器中(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計)裝入棱長為3厘米的正方體,最多能裝多少個?面對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用長方體容器的容積除以正方體的體積。因為在學生的認知中這就是一個求一個數(shù)是另外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問題,他們很難注意到長方體中不是正好裝入若干個正方體這一情況。究其原因,是先入之見起了作用,實際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引導學生避免陷入這個誤區(qū),理想的方式是給學生一個直觀圖,然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通過一定范圍內(nèi)的交流,學生在第一時間找到正確的思路,會結合圖示發(fā)現(xiàn)不能用長方體的容積除以正方體的體積來做(因為沿著長方體的寬只能裝兩層,長方體內(nèi)的空間會出現(xiàn)剩余)。有了這樣的認知,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一定會調用這次的經(jīng)驗來計算。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很多時候學生的思維力的缺失在于缺乏靈活性和深刻性,其原因是學生習慣于從固有的方式出發(fā)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他們會滿足于找到方法來解決問題,而忽視方法的多樣化和優(yōu)化。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考慮順應學生的思維方式來教,并利用適切的材料來讓學生的思考更完善。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出了兩個與等腰三角形有關的問題。問題1:在一個等腰三角形中,其中兩個角的比是2比5,那個這個三角形的頂角是多少度?問題2: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其中兩條邊的比是2比5,那么這個三角形的腰長多少厘米?
在面對第一個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都只找到一種答案,原因在于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干擾,學生以為5份的只能是底角,所以他們用180÷12×2來解決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有兩種可能,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之后,有些學生在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又上當了。綜合兩個問題的解題過程,學生在小結時得出結論,只要結合畫圖理解問題的含義就可以順利解決問題,這樣的啟發(fā)不但利用具體問題的解決,而且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都有推動作用。
教學是一門值得鉆研的藝術,從課前的醞釀環(huán)節(jié)開始我們就要小心在意,備學時應當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研究學生入手確定教學方案,教學中再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控和引導,這樣讓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也讓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得到保證。
[1] 裴云.草根教學模式的命運——試析學案教學的起源和發(fā)展[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8):105-111.
[2] 趙瑩.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師課前課后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3] 丁愷.課堂教學的“學情分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陳穎姝,1985年生,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小學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