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賢
摘 要: 高耗低效是當前高中語文教與學最突出的問題,一定程度地影響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從單一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程式走向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板塊式程式,把課堂真正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研究及親身感悟、體驗的地方,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有效性 教學體會
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含義指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語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教育價值需求。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學到很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因為校情不同,學情不同,沒有哪一種方法可以放之四海皆準,所以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主動尋求適合自己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本文總結了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希望在提高高中語文教學實效性方面給同仁們一些啟示。
一、舍得十分回歸歷史,跨越時空知人論世。
除了純粹的“美文”之外,高中語文大部分課文的選擇都注意到其歷史背景,一篇課文其實就是作者人生際遇和品格的反映,甚至是一個時代某方面社會現實的反映。要真正理解課文內涵和作者意圖,就要教師騰出時間,“講故事”,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作者及其創作背景進行全面的了解,對作者生平、創作文章時的際遇、所處時代的社會大背景有所涉獵,并將其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思考,我們將這種教學方法稱為“知人論世”。人對于與自己時空距離較遠、未能親身體驗的事物往往難有真實的感受,只有當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其時其境其人其事,將自己帶入課文背后的時代背景之中,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所處的情境時,才能與作者的情緒產生強烈共鳴。
以高中語文課文中李清照的兩首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與《聲聲慢·尋尋覓覓》為例,二者敘述的情緒均離不開一個“愁”字,但通過閱讀文本不難發現,前者的“愁”為貴族少婦悠閑生活之余的一點淡淡清愁,后者則是凄苦之愁、嚙齒之痛。教師在教學時要向學生講解前期李清照過著貴族女子衣食無憂的生活,其愁僅來自于其細膩敏感的少婦情思和與丈夫兩地相隔的思念;后期她卻經歷國破家亡的人生劇變,其愁則被賦予更深刻的社會內涵,使之更能主動地與作者產生“人比黃花瘦”和“凄凄慘慘戚戚”的情感共鳴。
又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文中背景是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雖說與今相距不到百年,然學生是“90后”、“00后”,獨生子女,蜜罐中泡大,如何見得腥風血雨?這時播放一段課本情景劇錄音或者慘案紀錄片,十分鐘的視聽沖擊與冥想,學生更能悲憤于作者“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拳拳呼喚。
二、關于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兩點認識。
首先,強化誦讀意識的培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名言都是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無不告訴我們誦讀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像《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等篇幅雖長,但句式靈活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朗讀中仿佛能漸漸進入詩文所創作的意境,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美,受到審美的教育,且誦讀能使閱讀者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訓練語感,潛移默化地學到文言知識,可謂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但誦讀不是盲目地讀,課堂上教師要求的每次誦讀都應有明確的目的。初讀文本正字音,次讀文本講語法,再讀文本作品析,反復誦讀思精妙。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先朗讀,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可以不求甚解,但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一旦發現字音、斷句、理解方面的問題要隨時訂正,在誦讀中解決常見的文言問題。要求自己背誦自己認為好的段落。實際上,雖然有很多篇目都要求背誦,但其中真正可以用來考查背誦的句子不是很多,可以適當地靈活地要求一些必須背誦的語句。個別無關緊要的、不影響文章理解的連詞與虛詞,完全沒有必要跟它們較勁。每篇文章必須有會被的語句,不拘于哪幾句,重點語段背誦了,其他語段可以流暢地誦讀,把大意背下來就非常不錯。
其次,科學拓展探究,發展學生思維。新課標指出,高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顯然,拓展探究在新課程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得到高度重視,幾乎已成為文言文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許多教師在每篇文言文教學的結尾處都會有拓展探究的環節,或是引導學生進行同類作品的遷移閱讀;或是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某一點出發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或是從文本引出話題進行討論辯論;或是將文本延伸到現實社會生活中,讓學生探究;甚至有教師讓學生根據文本的學習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可謂費盡心思,力求創新。
應該指出,探究不能脫離文本,不能脫離文言文教學的特點,不能將文盲文拓展探究課變為或歷史課或政治課或常識課的“四不像”課。拓展探究活躍課堂活躍學生思維,但不能離開語文學習,不能離開言語的學習——文言文的拓展探究必須回歸文本。拓展探究首先要結合文本,引導學生入乎其內,讀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層意圖。其次是引導學生出乎其外,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鼓勵發表自己對文本的見解,有新的發現、新的創新。
再次,教學中應用多元教學模式。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模式是多樣的,每種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適用性。教學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教師要不斷了解多種教學模式,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模式庫;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學生水平和教師自身條件選擇組合教學模式;合理使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率,開發學生智慧;自行開發專門用于自己的學生和所教學科的獨特的教學模式。總之,要做到:與教學條件相適應,與教師自身特點相配合,與學生特征相吻合,與教學內容相統一,與教學目的相適應,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最后,結合必修課,上好選修課。新課程標準指出,必修課旨在突出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均衡性,使之具備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選修課更側重于升華高中生的能力傾向于個性特點,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結合必修課,對比學習選修內容的方針,為上好選修課提供堅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