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毛才讓
【摘 要】初中藏文這門學科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學習藏文是比較難的,在教學過程中,藏語老師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逐漸養成自學能力,還可以借鑒外部的教學方法,促進我國教學方法的形成,提高初中藏文的學習水平。
【關鍵詞】初中;藏文;教學方法
近些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進行新課改,在我國的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影響,在初中學習過程中,藏文學習也是特別重要的,但是藏文學習并不是十分容易,很多學生都表示在學習過程中摸不到頭腦,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一來,初中藏文教師需要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對教學方法給予研究,從而提高初中藏文的學習效率。
一、創新教學方法
不僅要將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還要集成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想得到發展,首先需要做到繼承,在藏文教學方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體現。教學方法的發展需要結合教育的發展,可以得到逐漸的完善和豐富,結合新課改的各種需求,以不同教學經典為基礎,將學習方式進行改變,利用合作交流和實踐探究等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不斷去實踐,去自我探索,不能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束縛,需要讓學生開始自主學習。在學習《略談藏民族的文字發展情況》,在講課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聯系學過的舊知識,讓學生可以了解藏文字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確藏文對于西藏社會起到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也在隨之發展,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需要不斷出現新的單詞。因此不僅需要繼承傳統的文化經典,還要學習外來的文化,使自身民族文化的缺陷得到彌補,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進行復習性的總結,綜合概括講授的內容,將重點進行突出。
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將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利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發現出來的,需要利用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實踐。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針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給予學生充足的個人思索的時間,提供暢所欲言的舞臺,讓學生將自身的感情表達出來。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需要對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開始對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可以真正的進入到課堂當中,可以更好的溝通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在新課改的影響下,需要創設出各種教學環境,將情境引入進去,可以利用談話引入的方式,利用各種常新手段。利用具有個性化的材料,比如利用各種演講的風格,利用形象化的實例,對學生給予鼓勵,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參與進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效用和學習要求進行闡釋,可以提供出更多的學習經驗,使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
三、利用合理的教學指導
(一)指導學生閱讀藏文教科書
教科書使教師藏文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科書也是學生學習藏文的主要依據。教師通常在備課的階段,都認真的研究了教科書,都你媽是卻沒有對學生形成引導,讓學生對藏文教科書進行認真的閱讀。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的閱讀,將課文當中自己認為精美的地方找出來。
(二)引導學生記錄藏文筆記
記錄筆記,可以將學到自學能力得到提高,這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會造成直接的影響,甚至對于學生未來的工作和學習都造成比較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記錄筆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科學安排學習時間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習時間進行科學的安排,學生需要在當前復習教師講的內容,并且將當前的作業及時的完成,對于第二天需要學習的新課內容進行預習。課前需要進行預習,在聽課的過程中需要比較專心,在課后要養成復習的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轉變排外心理
在藏文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這樣一來教學方法也會具有封閉性,呈現出僵化的狀態,無法,滿足當今時代的各種要求,教師要明確學生和自己是平等的關系,在課堂學習中,要和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創造出人性化的教學氛圍,讓課堂充滿著活力。以學習任務和目的為基礎,結合教學內容和對象,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在藏文學習過程中,需要利用各種新的手段和技術,使藏文教學的質量得到提高。
四、結束語
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課標在我國逐漸的發展,初中教師需要適應課改的各種要求,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將自身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的發揮出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天資得到激發,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從心里熱愛藏文,可以享受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俞彥卓.淺談新課改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究[J].學周刊,2014.12:150
[2]張書風.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6.21:101-102
[3]宋雪琴.新課改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方法和策略[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72-73
[4]張麗麗.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思考與探索[J]. 學周刊,2012.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