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王濤
摘 要: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的建設對于學校及學生個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高職院校班級在建設中存在凝聚力不強,學風較差等問題。鑒于團體心理輔導與班級建設的最終目標都是大學生的自我提升,因此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班級建設。本文從高職院校班級建設中的問題分析出發,探索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院校班級建設中的策略。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班級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4-167-2
0 引言
中央16號文指出“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卑嗉w可以說是教育化的微型社會。班集體的建設情況決定著班級的班風、學風,影響每位同學的成長成才。
1 概述
筆者對青島市某高職院校2014級4000余名學生進行了跟蹤調研。該校新生心理測評主要使用SCL-90量表及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
SCL-90檢出的學生總數是577人,總檢出率為13.86%,UPI檢出的學生總數是628人,總檢出率為15.08%。同時,測量數據表明,該校2014級新生心理問題的因子分布相對還是比較集中。焦慮、精神病性、強迫性、軀體化等占很高的比例,人際關系敏感和情緒化很明顯,存在人際交往困擾及在人際交往中對自我沒有信心,意志力和自控力不強,環境適應性差、比較容易擔憂和悲觀和不易集中精力長期從事某項活動即缺乏耐受力等。
數據分析顯示,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直接導致在新生班班級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從而使整個大學時期班級的建設缺乏堅實的基礎。
但是,健全的規章制度、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各種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才能為學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班級需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的職能。因此,班級是學校構成的基礎單元和重要基石,班級的健康、穩定情況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可見班級建設的重要性。
2 高職院校班級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班級普遍存在凝聚力不強,學風較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班級建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95后的特點決定著高職院校班級建設存在更大的挑戰
95后這一代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成長的過程,也就是互聯網全面嵌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過程,這對他們獲取知識和與人交往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一種缺省設置。他們線下沉悶,線上活躍,課上寡言,課下的各種討論互動激烈。正是95后這批網絡原住民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和他人相處過于自我,難以換位思考,人際交往中矛盾沖突較多,這些特點直接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課余時間,作為網絡原住民,學生們更多的時間花在網絡上,對線下的班級活動不積極,對其他同學也不關心,集體意識薄弱,班級歸屬感不強。
2.2 學習壓力較大使學生無心關注班級建設
高職學生由于受到生源質量的影響,高職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自身發展上存在一點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同時社會上的一些觀點,比如上高職就不是上大學,只有本科才是大學,對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影響比較大,導致學習自信心不足,具有較強的自卑感。
這些問題映射到班級建設中,就是班級學習氛圍不濃,學風不強,班級違紀現象比較多,甚至有不少同學雖有鴻鵠之志,卻因學習成績不理想常常自我否定,自我放棄。有的同學甚至用叛逆的方式引起同學、老師的關注,有的通過違規違紀發泄對現實的不滿,這些行為和心態不僅傷害了班集體建設,而且還影響了其他同學,助長了不良風氣的形成。
2.3 現行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
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無法跟上時代的節奏和發展趨勢,甚至是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步伐。傳統“填鴨式”灌輸教育,已經越來越無法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認可,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無法得到心靈上的愉悅,所以學生就無法發揮積極主動性去參與班級生活和班集體建設。
團體心理輔導提供一種創設性的情景,通過團體內成員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不斷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等方式來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最終發展成一個良好生活適應的過程。團體心理輔導重在提供情景氛圍,旨在幫助他人、幫助自己成長。班級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共進,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的一個集體。團體心理輔導與班級建設具有很多相同點和一致性,都是從大學生的自我提升角度出發,改善團體的環境和條件,最終作用于個體,促進個體健康向上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班級建設是有助于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
3 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高職院校班級建設的策略
目前,高職學生的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上正處在過渡期,目前的階段是心理變化最為激烈的階段,可塑性非常強。積極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同時也對班級的建設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特點及高職班級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團體心理輔導在引入班級時,要從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三個維度去策劃。
3.1 因時制宜
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班級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般分為初創融合期、積蓄發展期和成熟高潮期三個階段,因此,團體心理輔導也需要注意因時制宜。
初創融合期的班級缺乏班級規范,同學們相互之間缺乏了解,處于磨合狀態,這時候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就是幫助同學們融合,相互之間迅速了解,培養團隊責任感及信任感,同時設立班級的規范及共同目標。
積蓄發展期的班級表現的比較平穩,班級成員度過了磨合期,對于自己及別人的角色有了認同感,這時候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就是進一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對班級的建設目標和各項規范進行評估和調整,以便增強班集體的教育引導作用,促進個體健康向上發展。
成熟高潮期的班級具有較高的自律性,班級的各項事務協調發展,班級的管理也以學生的自我管理為主,這時候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更多的是向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轉變,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和積極主動性,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形成統一的班級價值觀。
3.2 因人制宜
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建設中引入時,必須關注以人為本,因人制宜。因為大學生的年紀正處于后青春期,部分學生還處于叛逆期,所以,團體心理輔導必須因人制宜。
首先,從指導者的角度分析。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指導者一般為教育者,他處于團體互動中的核心位置,所以指導者必須有以下幾種態度作為基礎: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共情。這是基調,只有做到這些,才會呈現一種融洽、自然、接納的氛圍,才能消除學生的防御心理。指導者在設計活動目標時,要了解學生,以學生成長成才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為主題,指導者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確定出一個可能形成和達到的目標,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才能更好地接受這個目標,從而為達成目標而奮斗。
其次,從參與者的角度分析。參與者一般分為主流學生和非主流學生。主流學生積極參與到團體輔導的活動中來,有積極的心態和開放式的接納態度,對待這類學生,只需稍加指導,按照常規性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綱要進行輔導即可。非主流學生一般開始時持懷疑甚至是拒絕態度,這類學生往往就是入校時參加心理測評篩選出來的,因此要特別關注,甚至需要為這類非主流學生單獨設計團體輔導計劃,從而最終達成一個自然班即為一個團體心理輔導團隊的目標。
3.3 因事制宜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呈現出時代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因此,班級的團體心理輔導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特征,同時要兼顧日常事件與特殊事件。
班級的特殊事件包括良性事件和不良事件。及時有效的處理特殊事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社會道德觀。當班級發生良性事件時,積極開展相關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將有益班級建設的內容鞏固并發揚,促進班級凝聚力的提升,同時提升班級班風建設。當班級發生不良事件時,積極開展相關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為同學創設一個較為安全的氛圍,讓同學們敢說、敢提意見,從而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相對于傳統教育模式中的說教來解決問題,團體心理輔導創設的安全、平等、積極的氛圍更能有效的應對班級的不良事件,使不良事件得以糾正,而且學生更易接受。
將團體心理輔導引入高職院校班級建設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如何更加符合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社會、學校、教育者和學生都是一個持續變化的課題,需要更多人去不斷的探索與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孫月琴.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班級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12).
[2] 張冬梅.大學班級心理輔導活動的設計與評價[J].教育探索,2006(4):104-105.
[3] 盆紅.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7(2):100-101.
[4] 強健.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2015(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