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煒+李旭東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點服務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與學生家庭共同合作解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104-2
1 互聯網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是“互聯網+”的充分體現
1.1 “互聯網+”的含義
“互聯網+”是當下信息時代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是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必然趨勢。簡單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和傳統的各行各業的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優勢,為傳統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平臺,使得傳統行業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互聯網+教育”是當下一個熱門的模式。將教育資源網絡化,使得知識普及面擴大,更多的碎片化時間補充知識,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2 互聯網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優點
1.2.1 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首先在教材方面,互聯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能使教材信息化。所謂教材的信息化,也就是教材擺脫書本的桎梏,讓內容的展現不再只是平淡的文字和圖片,借助互聯網變得更加形象生動,不僅包含文字和圖形,還能呈現聲音甚至動畫。其次在教學資源方面,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任何信息都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共享,教育資源亦是如此。對于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說,面臨的一大困難便是教育資源的缺失,開發網上教育資源能讓廣大師生能通過網絡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育資源缺失的問題。
1.2.2 能促進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多樣化
互聯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能讓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如遠程教育的實現則打破了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口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聽課的時間、地點,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化,還能讓老師與家長之間,老師與校外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校外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促進了經驗的交流與信息的共享。
1.2.3 互聯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說:“‘互聯網+對傳統行業不是顛覆,而是代換升級,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而互聯網與中小學心理健康的結合能使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效率、效能方面得到極大的提升。互聯網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產生的優點也表明,“互聯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
2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現狀
2.1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和孩子接觸最早,接觸時間也最長,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從而做到能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力,在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家庭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
然而,當今家庭教育確存在各種問題,如: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過分關注孩子;對子女的成績要求過高等。學校作為專門的育人機構,很有必要對這一影響青少年發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指導工作。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能讓老師有更多的機會與學生家長溝通與交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家庭教育,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能在“家庭”這股重要力量的正確引導下健康的成長。
2.2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現狀
由于許多中小學校缺少專業教師、缺少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的教材、缺少經費、缺少時間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并不好,更別提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了。在一項以資陽市為例的四川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老師只有在學生犯錯或者遇到心理問題時才與家長聯系,而平時沒有犯錯或者沒有遇到問題的同學,老師幾乎不主動與家長聯系,更無從談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了。
3 利用互聯網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1 互聯網的特點
互聯網具有傳統教育方式無法取代的優點:傳輸信息方便、快捷,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交換不受空間限制,信息存儲量大等特點。同時,由于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學校和家長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信息的傳送,共享以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咨詢,甚至提供幫助。這都是傳統家校合作模式無法比擬的。
3.2 家庭個性的差異需要互聯網
對于學校層面來說,家長和學校的溝通與交流是長期的也是頻繁的。但個別加他面對面地交流有時難以進行。要讓家長普遍都能夠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學習到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模式就必須要聯系到互聯網平臺。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結合能讓教育內容信息化,教學遠程化的特點,便能很好的解決因為家庭個性差異。
4 “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4.1 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和相關的機制建設
教育部在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中提出強調: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制定規章制度明確責任部門和負責人。 建立學校、家庭、學生三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需要一定的組織作為前提和保障。在以資陽市為例的四川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中,老師們反映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是班主任或科目教師承擔,但老師們工作壓力大,時間緊,學校相關經費投資少,缺乏監督和管理導致工作效率低,成果不明顯。這些現象都表明了成立相關組織機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統籌協調各方作用
4.2.1 充分發揮學校在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指導作用
學校作為專門的育人機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在建立在互聯網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平臺上,學校應當充分發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優勢,認清自己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盡職盡責,在專業知識方面給予學生和家長給予積極、耐心的指導;在互聯網平臺運行發展方面安排專業人士對平臺進行細心的維護和管理。讓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深入,讓平臺在運行中不斷完善。
4.2.2 利用互聯網平臺逐漸將家庭教育歸入大教育體系中
校方利用互聯網平臺定期發表相關刊物、開展網絡課堂、進行心理測試,為學生和家長提供計劃性和系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過網絡給學生和家長提供一些現實生活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案例,引起學生和家長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進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計劃性和系統性,提高家庭的教育質量和水平,使家庭教育成為自覺地教育活動。
4.3 家校合作網絡平臺的構建和維護
學校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和維護家校合作網絡平臺,能讓老師、家長、學生之間實現更方便的溝通交流,讓家長能夠更容易地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資源。同時,家長是這個平臺的重要參與者,而現在許多家長尤其是長期居住在鄉鎮地區的家長,對于互聯網的使用相對生疏。所以對于這個基于互聯網的合作平臺來說,界面簡潔、操作簡便是對于平臺網站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平臺的形式多樣化,讓家長和學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用各種方法獲得資源和幫助。
家校合作平臺除了要滿足界面簡潔、操作簡便這個最基本的要求之外還,平臺自身還必須要是穩定的、安全的、完善的。所以,一個優秀的互聯網家校合作平臺建好之后,還需要校方做好后期維護管理工作。做好平臺的維護管理工作則是讓平臺安全、穩定發展的必要措施。網絡共享性與開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索取和存放信息,若平臺里的信息沒有經過嚴格編輯和整理,就會導致各種不良和無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平臺上,給老師、學生和家長選擇、利用平臺信息帶來障礙。所以校方還應當為平臺建立一個良好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這樣才能讓平臺能夠成功統籌協調老師、家長力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 考 文 獻
[1]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版)[R].教育部網,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