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冰
摘 要: 要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數學語言,靈活運用規范數學語言,教師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策略。作者結合前期所做的六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現狀調查,就培養六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能力提出對策。
關鍵詞: 小學生 數學語言 數學語言能力
筆者從教以來發現小學數學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大部分小學生學習了一定數學內容后,難以用數學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出現的數學問題或結果不敢質疑等。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學生數學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密切相關,需要一線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提出:清晰地表發自己的想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養成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這些要求中的“清晰地表發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要得以落實,必須依靠學生較高的數學語言能力水平。由此可見,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水平是影響數學活動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該課題探討了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幫助小學數學一線教師正確指導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相關概念界定
(一)數學語言的概念界定
目前對于數學語言的定義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數學語言單一角度的定義。如從數學思維角度出發,認為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具體體現;從數學符號角度出發,認為數學符號是數學語言的重要形式;從數學語言的形式表達角度出發,認為數學語言存在文字、符號和圖式等三種主要形式;從自然語言角度出發,認為數學語言是自然語言數學化的過程;從數學內容角度出發,認為數學語言承載著數學知識。
第二,數學語言多角度、綜合性的定義。認為在數學中用來表達數學概念、交流數學思想的符號、圖式就是數學語言;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符號就是數學語言的表達詞,因為在數學這門學科中,許多知識是通過符號表述的,如數學公式、概念、定理等。
從以上學者研究中可以看出數學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文字、符號和圖式等。
(二)數學語言能力的界定
現今對數學語言能力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不給數學語言能力定義具體的含義,只是論述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例如,有些學者將數學語言能力分為以下幾類:記憶力、識別能力、理解能力、轉譯能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構造能力等;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數學語言能力包括數學語言的構造能力、理解能力、組織表達能力、轉換能力等,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的。
第二,在看、聽、讀、想、說、寫等心智技能中將數學語言能力分為以下幾種:
1.數學語言接受能力:如看、聽、讀,即語言的識別與理解能力;
2.數學語言運行能力:如想,即語言的轉譯、構造和操作能力;
3.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如說、寫,即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
二、六年級學生語言能力現狀簡要
筆者通過前期調查數據的詳細分析(具體分析情況這里不再贅述),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整體分析學生在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和圖式語言這三種語言形式上的能力,并沒有體現出太大的差異,但學生在不同數學內容中,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和圖式語言這三種語言形式上的能力表現差異明顯。
(二)比較小學數學內容方面的差異,六年級學生數學語言在求解簡易方程方面表現最好,但在數的運算、平均數和圖形與幾何這三個方面表現較差。
(三)在數學語言能力方面,六年級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語言的識別理解、轉換和表達等能力,尤其學生在讀題中表現出來的詞匯理解偏差、錯誤現象非常普遍。
三、數學語言能力培養的參考建議
筆者根據本研究調查數據分析,對一線數學教育中的數學語言教學提出如下建議,僅供參考:
(一)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平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作業本上能夠寫完整,清晰地解答出一個問題,但是如果讓他用語言表述出來,就存在各種問題,如有的學生語言缺乏邏輯性,說錯關鍵性術語等。這種現象表明學生沒有樹立良好的運用數學語言和提高數學語言能力的觀念和意識。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應該從低年級就注重,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不過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面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他們很多連生活語言都很難說完整,所以教師應當有耐心,一點一點地教他們把話說完整,并由簡短的句子逐步拓展到中長句子,同時在數學課堂上遇到新的概念詞語時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說,只有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在小學階段,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實驗探究,還要鼓勵學生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與同學和老師交流闡述,描述自己看到的圖形、圖標等,通過學生的“說”,不僅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為教師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提供參考。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加強直觀教學
學生學習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后,要想將所學數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獨立的思維語言,必須經歷具體直觀的感知過程。學生只有探索過、體驗過,才能形成數學思考,在直觀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測試結果顯示,很多學生存在圖式語言的困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區分圖形、圖表和圖式這三種表現形式。另外,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學生親自動手作圖,有助于他們更深入地探究圖形的特征。
(三)注重不同形式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
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式語言這三種形式的數學語言,在小學數學內容中常常相伴出現,對于同一數學內容有時可以用三種不同數學語言形式表述。如在教學認識負數這一內容時,教師不能緊緊圍繞負數概念和運算講授,還應該將負數學習與生活中的例子緊密聯系起來,通過這樣學習,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很自然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總之,在日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有目的地組織訓練。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滲透于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而且要延伸到學生課外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