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冰冰
《英語課程標準》倡導體驗、參與、實踐、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以描述學生“能做什么”為主線,強調學生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在教學中,如何貫徹新課標提倡的新理念,成為英語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在復習課本知識時,多數老師采用的方式往往是讓學生朗讀,老師提問或生生互問,最后讓學生背誦、復述出來。這些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也是一種略微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初中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敢于展現自己,樂于接受新鮮知識,善于動腦。這樣重復的方式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未免單調乏味,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長此以往,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何不進行新的嘗試呢?因此,我考慮初中生年齡特點,嘗試在復習課文時進行“課本劇”表演,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把課本與表演結合起來為主線的教學形式。
這種“課本劇”的形式讓我想到“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的,自從傳入中國以來,在中國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新一輪課程改革將其作為理論支撐,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提出的理論如“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研究性學習”等,都可以在該理論中找到依據。“多元智能理論”以挖掘人的潛能、啟迪人類智慧為己任。我根據學生英語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的實際基礎,結合教學要求,從精心挑選課文劇的話題。首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激發興趣的內容,或是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有生活體驗的內容,或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如節日、電影、購物、旅游等,選擇典型交際用語,便于創設情境的內容。如在進行仁愛七年級下冊Unit 8,Topic3復習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本創設的情景加入自己表演,根據本單元話題的對話內容,以“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及“What can we do at the festival?”為題編排課本劇,并進行展演,每個小組展演5分鐘~8分鐘。小組成員集體創作進行課文劇改編與排練,學習小組由學生按劇本要求自由組合,班級英語課代表具體負責,使全班學生都能參加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兼任導演。學習小組的活動,一般利用課余時間。各小組首先通過互幫互學進一步清除課文中生詞、句子、語法等障礙;同時熟讀課文,反復揣摩課文中的情節、人物;然后按照“改編的劇本要將課文中提到的內容都表達到”的基本要求,通過討論形成劇情梗概。為了使表演內容連貫新穎,大家動手收集可以使用的語言材料,有的結合Festival這個話題的內容,有的主動預習書后練習,有的回顧過去學過的知識,有的上網查閱各種節日的相關材料。其中有一組學生的表演不僅運用了所學知識,而且將一些課外知識有機地融合進去,使劇本的趣味性大增。
以下是其中一組The battle of defending festivals的表演片斷:
第一場:向國王進貢,引出節日介紹。旁白:(歡快的音樂)In the future 2100 years,the world is one. The world is full of all kinds of festivals. The king of the world is going to hold a festival party in Beijing of China. Many people from Western and Eastern countries get together to show its own special festival. People give festival gifts to the honorable king.(這時,國王領著女兒,帶著大臣出現在舞臺,等待文化使者的獻禮。)
King:The world is one. We are family. Welcome all of you,my great festival comers.
Subject:Welcome the comers of festival.
Spring:My king. My name is spring festival. I come from China. Many people get together to celebrate my birthday. These are gifts for you.
Subject:Next one.Welcome the Easter.
Easter:People call me Easter. I am from the U.S.A. My birthday is on 21th,March. People have colored eggs and dress up on my day. The U.S president invites children to play colored eggs the next day.
Subject:Next one. Welcome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旁白:The battle of defending festivals lasts for 999 days. Finally,the pirates were all conquered by the king. But Christmas,Halloween and thanks-giving all die. In order to save them, people have to unite their hands to pray the gods.
King:Thank you for your help, my great angle.
Angle:You, as a king, must call up the people from all countries to unite. Unite, you can win; Unite you can make the world peace.
眾人:Happy kingdom, long live.(謝幕)
這邊特別強調表演過后老師的綜合評價。我認為老師要及時在小組表演結束后點撥,首先引導觀看的學生對表演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進行評議,再讓大家提出一些具體意見和建議。我適時進行點撥,鼓勵學生的創意,同時對語言上的錯誤用法予以糾正。在總體評價時,我不僅進行語言運用的評析,而且將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及合作精神放在評價的重要位置。這樣的評價,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成就感。最后綜合表演內容、表演者語音與語調、表演到位程度及小組團隊精神等因素,全班學生共同推選優秀組到兄弟班級甚至到學校平臺上交流表演,這給予學生更大的表演空間,極大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題的實施進行了一段時間,我由在之前心中的無數個擔憂變為通過理論學習和課堂的實踐中得到收獲:
(一)造成我國英語教學長期費時多、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語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有以下幾個方面不利的因素:
1.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對外直接交往甚少,國民外語素質低,學外語的環境缺乏。
2.我國大多數學校人數過多、班容量過大,不利于以學生為主的課堂外語實踐活動。
3.我國學生心理性格相對內向,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學生,不利于開展外語語言實踐活動。
(二)英語課本劇的種類:
1.模仿類。這種類型適合聽說課,可直接或稍做調整用來做劇本。
2.改編類。這種類型適合無法直接用來做劇本的課,在學生掌握本文內容、了解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最后布置將課文改編為對話體劇本。
3.創新類。這種類型適合復習課,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原有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空間,展示自己的語言交際才能。
(三)英語課本劇的操作與實施應注意的問題:
1.起初,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學會自己改編英語課本劇。教師對學生自己改編的英語課本劇應給予高度地贊揚,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2.在英語課本劇表演中要特別關心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角色易演的由他們來扮演,教師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課外改編的英語課本劇長些,可將學過的、內容相關的幾篇課文融合在一起,以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4.課外改編的英語課本劇還可以配上音樂、歌曲、游戲、詩歌,使英語課本劇更生動活潑。
5.改編的英語課本劇有別于英語童話劇。
6.英語課本劇注意滲透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等文化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課文劇表演不僅營造了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增添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情趣,而且創設了英語交際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動用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挖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能。同時,課文劇表演促進了不同層面學生個體的語言、音樂、人際交往、空間和自我認識等多方面智能的發展,這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很喜歡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初中英語的教學中采用“課本劇”教學的方法。我認為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切切實實,在看似平凡、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找到突破口,挖掘出自身職業的生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