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生+劉奇智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綜合療法對前列腺癌骨轉移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取全雄激素阻斷治療的26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作為西醫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綜合治療的32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作為中醫綜合組,并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近期療效和以及疼痛程度。結果中醫綜合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與西醫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綜合組和西醫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綜合療法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治療方面其臨床效果較好,且能顯著減少其疼痛和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綜合療法;前列腺癌骨轉移;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7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39-02
前列腺癌是國內近年來患病率較高的一種男性惡性腫瘤疾病,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較易出現骨轉移而發生強烈骨痛,甚至導致病理性骨折,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上治療前列腺癌骨轉移方法較多,如放射治療、化療、核素和激素治療等,但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多數患者會出現肝腎損害和骨髓抑制,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限制,所以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尋找一種可靠、療效佳且毒副反應少的療法十分重要。本院對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32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綜合治療,發現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且疼痛得到明顯改善。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取全雄激素阻斷治療的26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作為西醫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綜合治療的32例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作為中醫綜合組。中醫綜合治療組患者年齡范圍分布在(50~81)歲,平均年齡為(66.1±2.1)歲,病程時長為(1~27)個月,平均病程時長為(5.0±2.6)個月;西醫治療組患者年齡范圍分布在(52~80)歲,平均年齡為(65.8±2.4)歲,病程時長為(1~25)個月,平均病程時長為(5.3±2.9)個月。2組患者上述指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患者臨床診斷標準根據《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指南(2011版)》[2]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診斷,具體內容如下:①患者存在如血尿、排尿困難和骨轉移等明顯臨床癥狀;②經直腸指診、CT、B超或MRI檢測顯示存在腫塊;③對前列腺進行穿刺活檢確診;④經腫瘤標記物檢查確診。
1.3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相關臨床診斷,其分期≥M1b期,均采取內分泌抑雄治療,患者年齡≥50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病情危重,生存時間預計<3個月,對本次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或為過敏體質,存在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等。
1.4方法2組患者均采取全雄激素阻斷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藥物/手術去勢:手術去勢予以雙側睪丸高位結扎術,藥物去勢采取3.75 mg亮丙瑞林皮下注射,每個月給藥1次;②抗雄激素治療:口服250 mg氟他胺,每天3次,或者予以50 mg康士德口服,每天1次。西醫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予以化學止痛藥物治療:10~30 mg美施康定口服,每天1次,200 mg西樂葆口服,每天1次,10 mg曲馬多口服,每天1次。中醫綜合治療組患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取針灸聯合加味耆凌骨方加減等中醫綜合治療,具體如下:①針灸治療:針灸缺血采取痛點局部取穴聯合循經取穴,頭部骨痛則配合合谷穴和百會穴,胸部骨痛者配合膻中穴和肺俞穴,腹部疼痛者配合期門穴和足三里,肩部骨痛患者配合肩井穴,脊柱腰部疼痛配合委中穴和腎俞穴;骨盆骨痛者配合髀關穴和環跳穴,對于下肢骨痛者配合三陰交和陽陵泉穴,每次留針約15 min,每天1次,針刺同時對關元穴和足三里穴予以姜炙,每天1壯。②加味耆凌骨轉方加減治療:15 g炙黃芪,15 g生黃芪,30 g冬凌草,15 g益母草,15 g蜀羊泉,15 g姜黃,15 g熟地黃,15 g黨參,15 g補骨脂,15 g骨碎補,9 g炙甘草等;對于陰虛患者加用15 g制黃精,15 g枸杞子,陽虛者加用9 g干姜,3 g熟附子,氣虛者將黨參劑量調至30 g,15 g炒白術;濕阻者加用12 g浙貝母;血虛者加用15 g阿膠(烊化),15 g當歸,湯劑采用水煎煮,取汁100 mL,每天1劑,分早晚各2次服用。
1.5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根據《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制定,包括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C)和惡化(PD):①完全緩解: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含量在4 ng/mL以下,且該情況維持時間>1個月;②部分緩解: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含量低于治療之前水平的50%,且該情況維持時間>1個月;③無變化: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含量大于治療前含量的50%,較治療前水平低,該情況維持時間<1個月;惡化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不明顯或加重。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患者在刻度線上選取的數字越大說明疼痛越嚴重。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2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和治療前后VAS評分等數據進行處理。
2結果
2.12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比較中醫綜合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為28.12%(完全緩解3例,部分緩解6例,無變化13例,惡化10例),西醫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為23.09%(完全緩解1例,部分緩解5例,無變化11例,惡化9例),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0.1654,P=0.6842)。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治療前,中醫綜合組和西醫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綜合組和西醫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中醫學認為前列腺癌屬于“痛證”、“癃閉”、“血證”、“淋癥”等范疇。臨床研究報道,前列腺癌的臟腑病變在于膀胱和腎,其致病機制主要為疫毒凝結,瘀血內停、濕熱內聚,或與患者年老腎衰,或嗜食辛辣等有關[3]。多數中醫臨床醫學認為臨床中醫治療前列腺癌的原則主要為去濕化瘀、益氣扶正和消散結。
周智恒等[4]對前列腺癌臨床治療實踐中發現,在中藥中含有類雌激素成分對前列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同時認為骨轉移多數與肝、腎和脾等臟器功能關系密切,與體內瘀血內停和痰濁內阻等因素有關,中醫治療可以腎生髓和主骨等作為治療之本,去除痰瘀為治療之標,合用散結、化痰、補腎和益氣等[5]。本院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采取加味耆凌骨轉移方進行治療,方劑主要由冬凌草、骨碎補、補骨脂、姜黃、黃芪、炙甘草、蜀羊泉、尋骨風和老鸛草等組成。方劑中黃芪具有利尿脫毒和扶正益氣功效,冬凌草可發揮活血止痛和清熱解毒的功效,熟地黃和黨參可補血扶正益氣,骨碎補和補骨脂則可壯骨溫腎,姜黃和益母草則可止痛解毒以及活血散瘀,甘草則可調和諸藥。藥理學研究發現,益母草和補骨脂是富含植物類雌激素的黃酮類藥物,在治療前列腺癌以及轉移病灶方面臨床治療效果明顯[6]。
另外,本文還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采取針灸治療,針灸取穴方法根據痛點局部取穴并聯合循經取穴,主要以關元穴和足三里為針灸基礎。關元穴屬于任脈,主要治療泌尿系和生殖系統疾病,可發揮調和氣血以及補腎固本等效果。足三里穴具有溫中散寒、培土化元和健運脾陽等功效,而且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合穴,通過針灸足三里穴可提供機體免疫力,發揮防病保健功效。關元穴從腎,而腎為先天之本,與后天互為依賴;足三里穴從胃,脾和胃則互為表里,同時脾屬于后天之本;針灸關元穴和足三里穴并配合其他穴位可有效減少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疼痛。
前列腺癌骨轉移是前列腺癌發展到晚期的結果,此時患者病情較危重,各種臨床治療方法所取得的客觀效果有限,而且毒副作用較大,所以有效改善該階段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其疼痛感和提高預后十分重要。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綜合組患者臨床治療客觀緩解率與西醫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綜合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明顯優于西醫組患者。綜上所述,中醫綜合法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能顯著減少其疼痛和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樓慧玲,陳巧聰.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及骨標志物檢測對前列腺癌骨轉移患者診斷的意義[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5):421-424.
[2]那彥群.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1版)[J].2009:254-255.
[3]馮懿賡,陳磊.前列腺癌中醫藥辨治臨床研究近況[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3(9):64-66,69.
[4]倪高華,郁超.前列腺癌的中醫藥治療概況[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4(10):70-72.
[5]王樹聲,古熾明.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探索與優勢[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3):263-265.
[6]連鵬鵠,李漢忠.前列腺癌骨轉移的臨床診斷研究進展[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3,34(10):793-796.
(收稿日期: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