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摘 要】在“生態學”理論指引下,將體育教學主體、內容、方式以及評價等生態因子納入一個生態情境中,進而建立整體、和諧和圓融的“生態體育”教學范式。“生態體育”直指兒童的生活、生命,直通體育的本質、精神,直連教學的公平、高效。
【關鍵詞】生態體育;生態學;生命成長
“生態體育”是指體育教學在“生態學”理論指引下,以培養兒童的體育素養為宗旨,將兒童、教師、體育教與學內容、教與學方式以及對兒童的體育學習評價等諸多生態因子納入到一個系統中,建立一種整體、和諧、圓融的體育教學形態。“生態體育”直指兒童的生活、生命,直通體育的本質、精神,直連教學的公平、高效。
一、生態情境,奠定“生態體育”基礎
“生態體育”首先要營造生態的氛圍,“生態情境”是生態體育教學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與兒童交往,讓兒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時,生態的體育運動不是屈居一隅的“封閉式”活動,而應將兒童帶到大自然中,在陽光下、在綠樹旁,讓兒童享受“有光”、“有氧”運動。例如教學二年級的《立定跳遠》,筆者沒有枯燥地講解技術要領,而是創設“小蝌蚪成長”的情境,讓孩子們模仿“小蝌蚪游動”自由創編動作。接著用“小青蛙跳龍門”的游戲引領兒童往高處跳,因為只有跳得高才能跳得遠。在活動中將墊子作為龍門,但對于有些孩子來講跳過墊子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筆者讓孩子們“跳荷葉”,荷葉由小墊子代替。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自然形成了跳遠的技術要領——“兩臂上擺——屈膝后擺——用力蹬地、兩臂經前上擺——輕巧落地、兩臂經后下擺”。最后筆者讓孩子們展開“小青蛙捉害蟲”的游戲,在游戲中提升孩子們的跳躍能力。這樣的教學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過程中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生態內容,建構“生態體育”載體
“生態體育”需要有生態的教學內容。什么是生態的體育教學內容?通俗講就是體育運動的設計要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既不能低于兒童的體能發展水平,也不能人為地拔高兒童體育運動水準。體育教學內容要能將兒童的體能、技能水平從“可能狀態”提升至“現實狀態”。許多體育教學要么淪為“放羊式”的體育教學,所謂“一個哨子兩個球,教師學生都自由”,要么淪為“競技型”的體育教學,超過孩子們的運動負荷。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兒童的年齡特征和體育運動特質,從兒童的實際出發,研究兒童,精心設計教學。不僅如此,教師尤其要重視正式體育教學之前的準備運動,這是調整兒童身體運動狀態的重要環節。教學四年級的《雙手持實心球擲遠》,筆者首先讓孩子們做“徒手操”,活動孩子的關節,發展孩子的靈敏度和協調性,并且讓孩子們完成專項活動——“肩繞環”和“雙手反向繞圈”等,活動學生手腕的柔韌性。接著讓學生“空手拋球”,糾正孩子的錯誤動作。如此循序漸進,讓體育活動真正成為發展兒童體能、體技的載體。最后筆者示范,讓學生觀察并展開活動。同樣,為了讓孩子們擲球達到一定的高度,筆者拉起了1米20厘米高的橡皮筋,讓兒童在無意中形成擲球技巧——“蹬地、收腹、甩臂、出手”。生態內容,建構了“生態體育”載體。
三、生態教學,形成“生態體育”氣息
“生態體育”必須秉持“生本”教學理念,堅持“兒童立場”。“兒童立場”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體育教學要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如“體育游戲”、“陽光運動”、“愉悅教學”等。不僅如此,體育教學還必須關照兒童間的個體差異,讓體育“優等生”和“后進生”都能在原有體能、體質基礎上獲得發展。換言之,體育教學必須增進兒童的“獲得感”、提升兒童體育運動的“幸福指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傳統游戲資源,傳承嬉樂文化,如“跳格子”、“打陀螺”、“推鐵環”等;可以吸納學科元素,創編體育活動項目,如“乒乓球操”、“書法操”、“繩操”等;可以鏈接經典資源,形成體育活動特色,如“太極拳”、“太極功夫扇”等;可以植入時尚元素,形成有趣味的體育活動,如“獨輪車”、“滑板”等。這些生態的富有特色的體育教學,打破了傳統的體育運動、體育活動項目藩籬,激發了兒童的活動、運動興趣,發掘了兒童的潛能,形成了生態化的體育教學框架。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生態體育”的教學思想,即讓體育教學不搞花招,而是達到簡單、簡樸的教學狀態,形成“原生態”的教學氣息。
四、生態評價,促進“生態體育”高效
教學評價對兒童的體育學習具有導向、推動和監控作用。在兒童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用評價,讓評價成為助推兒童體育活動的有力杠桿。“生態評價”在評價理念上強調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評價內容上堅持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測試標準項目與兒童自選項目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堅持“絕對評價”(即用國測標準評價)和“相對評價”(即與自我前側對比而展開評價,如增值評價、個體內差評價等)相結合;在評價主體上,堅持“師評”與“生評”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上,堅持“階段性評價”與體育“期中評價”、“期末評價”相結合等。讓教學評價少一些甄別和選拔色彩,而更具發展性功能,更能促進兒童的體育素養的提升。在評價中,加強與兒童的對話和溝通,允許后進的兒童通過體育鍛煉進行“二次評價”,讓兒童在評價中獲得發展、獲得快樂。例如教學《400米跑》,學生容易出現倦怠心理,為此筆者經常舉行“小測試”,讓學生將“跑”的成績和上一次測試成績進行比較,哪怕提高1秒,對學生而言也能產生長久的“滿足感”,如此不斷地給“跑”注入新動力。孩子們也不斷地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了自己的原有記錄!
“生態體育”是兒童的“生活化體育”、“生命化體育”。實踐中,教師不斷地給兒童搭建身心發展的階梯,激發兒童的內在活動潛能,形成“生本化”的“生態體育”教學范式。由此讓體育教學走向和諧、師生關系走向圓融、課內課外走向互通互攝,兒童生命獲得自然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許苗,鄧露林,劉思帥.發展生態體育,為構建和諧校園傳遞正能量[J].學園,2015(21)
[2]李宏偉.借力電子白板悅動生態體育[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