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險波 龔晨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后轉制時代高校出版社的多元化發展
■ 于險波 龔晨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高校出版社是我國出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聞出版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的規模實力也逐漸增強。由于來自大出版集團、民營書企的競爭,使得高校出版社發展步履維艱,高校出版社如何選擇未來發展之路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出版社發展現狀及特點,提出高校出版社的多元化發展戰略。
后轉制時代;出版社;多元化
2009年4月,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動經營型新聞出版單位轉制,重塑市場主體,要求“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經營性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2009年底前完成轉制”。高校出版社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堅持著服務大學教學科研、傳播學術文化的使命,始終堅守在推動教育出版、學術出版和專業出版發展的陣地上,為增強我國學術和文化實力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完成轉企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開始自負盈虧地經營,中國出版業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后轉企改制”時代,高校出版社必須要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所謂多元化戰略或多角化戰略,是企業同時經營兩種以上基本經濟用途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發展戰略。多元化戰略是相對企業專業化經營而言的,其內容包括:產品的多元化、市場的多元化、投資區域的多元化和資本的多元化。多元化發展是出版企業做大做強的現實選擇,同時助推出版企業尋找新發展空間,形成經濟增長點,并與相關行業進行資源共享,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國外一些大型出版企業早已成功實施多元化發展。貝塔斯曼集團的業務覆蓋書刊出版、電視、廣播、電子商務、線上增值服務等眾多業務領域,成員包括生產圖書的蘭登書屋、出版雜志的古納亞爾公司等。培生集團把自己的經營范圍擴展至文化產業、金融、旅游和房地產等諸多領域。在國內,我國出版社轉企改制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也在多元化發展方面取得了成功。
根據201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新聞出版業統計數據和產業分析報告,我國圖書出版規模在逐漸擴張,圖書品種總數超過了40萬大關,但再版和重印圖書、總印數和總印張的增幅小于圖書總種類數的增幅。進而重印和再版占圖書比重減小,單種圖書銷量的下降,引發出版成本增加,使出版社經濟效益下降。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出版社完成轉企改制后,大部分高校出版社擺脫了體制機制的束縛后,出版社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所提高,并能良好地適應更靈活的運行機制,發展勢頭依然強大。但是,也有些高校出版社在艱難開拓圖書市場的同時,遭遇發展的“兩難”境地——所有權體制調整難和用人制度調整難。由此可見轉企改制完成后,我國不同高校出版社的發展現狀也不盡相同。
在國外,美國密蘇里大學宣布由于資金問題,關閉密蘇里大學出版社。密蘇里大學出版社曾經出版了影響廣泛的新聞學教材,就在同一時期,多家美國大學出版社都曾經歷過倒閉危機。而世界上最大的高校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在同年發布的年度報告中顯示,其銷售額確明顯增長,成為全球首家銷售額突破億美元的大學出版社,并獲得了過億英鎊的利潤。國外不同大學出版社截然不同的發展現狀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據統計,出版企業多元化發展模式有三種,即橫向多元化模式、縱向多元化模式、同心多元化經營模式。目前,大型出版集團紛紛采取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它們主業突出、輔業強勁。但是,高校出版社自身的實力和資源與實力雄厚的出版集團相距甚遠,不可能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發展,也不可能走兼并、重組、并購的道路。因此,高校出版社應從出版社自身的定位和環境出發,更新觀念,轉變發展模式,嘗試與自身資源密切相關的多元化發展戰略,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隨著印刷技術的變革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內容資源的傳播更便捷、迅速,覆蓋范圍更廣泛。高校出版社應該牢牢把握服務教學的經營宗旨,抓住機遇,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在教育出版領域,將傳統的紙質圖書和音像制品出版升級為以學科和課程建設為核心,結合線上、線下多種出版形式和教學服務為一體的現代數字化出版模式。
2013年MOOC課程被引入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利用MOOC平臺推廣和銷售特色教材,打造優勢學科品牌MOOC教學平臺容易匯集大量自主學習的用戶群體。以此為基礎,出版社一方面可以嘗試直接在平臺上銷售電子教材,獲取銷售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將平臺作為出版社紙質教材產品的市場宣傳平臺。利用公共基礎課教材帶動專業課教材銷售,或者直接宣傳、銷售與在線課程配套的紙質教材,提高傳統紙質教材的銷售量,打造自身特色學科的知名度。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清華大學自主開發MOOC教學平臺(www.xuetangx.com)上“數據結構”課程的同時,宣傳自有配套《數據結構》教材,從而間接帶動紙質和電子教材的銷售。
此外,高校出版社應該發揮自己在選題策劃和內容編輯上的優勢,主導MOOC課程的開發工作,自行策劃特色課程,組織優秀作者和師資力量開發課程內容,按課程或學時獲取學生注冊學習課程的收入。同時,以MOOC課程項目為契機,整合社內不同部門資源,成立項目小組,建立與課程形式匹配的立體化網絡課程產品制作流程工藝,以逐漸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由于各高校出版社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同時也有各種劣勢和不足,還受到大型出版集團的擠壓,如果再單打獨斗,可能會走向深淵。要克服自身缺陷更好地發揮優勢,則需要加強與其他大學出版社的交流和合作,達到資源互享、優勢互補,最終實現雙贏。尤其是對于那些競爭力弱小的出版社來說,聯合起來與大型出版社相抗衡,從而慢慢成長和擴大自身規模,是防止目標市場萎縮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部分高校出版社對校際合作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與安徽大學合資重組安徽大學出版社,即校際合作的一種探索形式。重組后的安大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北師大出版集團的成員單位,其出版物署名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安徽大學出版社”,全部業務納入北師大出版集團整體規劃。此前的安大出版社盡管效益還行,在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出版方面也有一些明顯優勢,但僅憑自身的經濟實力很難從根本上打破“小而全”的格局。北師大出版集團以增資入股的形式投資安大出版社,并持有新公司50%的股權,是此次重組的突出特點,目的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惠雙贏。用優勢互補實現資源整合,而這個整合則是通過業務對接、資本運作和市場化等方式經營實現的。
因此,高校出版社應以圖書出版為主業,積極尋求外部資源,嘗試合作。例如:出版社之間的橫向合作,出版上下游之間的縱向合作,與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構等出版資源的合作,與專業領域相近行業的合作,與境外的出版或教育機構的合作,與民營書企的合作等。從根本上實現高校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選題策劃是圖書生產的首要環節,是學術專著質量控制的關鍵,也是其獲得市場認可的決定性要素之一。一個好的策劃方案,能迅速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讀者向心力。所以,制定“專、精、優、特”的策劃思路,開發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秀學術圖書選題,是學術出版致勝的第一步。在出版界有一句名言,“出版社的藝術就在于將合適作者的合適書稿在合適的時間帶到合適的市場”,也有人認為“出版的本質就是將合適的圖書選擇合適的時間推銷給合適的市場與讀者”。
高水平的選題策劃,是吸引優秀作者和高品質書稿來源的重要因素。同時,只有做好選題策劃,才能真正把握住準確的市場動向和行業發展趨勢,最終有好的發行和銷售。獨特、有品位的選題風格也使一個出版社有別于其他出版,凸顯其出版特色,進而形成自己的出版品牌。高校出版社體制轉型以后,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樹立起自己的出版品牌,才能在出版市場立于優勢地位。而這種品牌建設就是通過自身獨特的選題風格打造品牌圖書來實現。選題策劃不但提高了圖書質量,其選題設計的市場前瞻性也有助于高校出版社靈敏感受圖書市場的脈搏,準確把握市場變化和需求,從而可以避免學術圖書因專業性強、市場面窄而導致利潤偏低,甚至收不回成本的困境。
同時,高品質的選題策劃將相應產生一批高質量的圖書,增加了社會文化積累、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使出版社得到市場和社會的肯定,從而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出版品牌。圖書的選題策劃力求立體化,研發講究原創力,在這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圖書策劃有許多獨具匠心之處。在學術著作選題上,人大社始終堅持“做人文社會科學的出版重鎮”,堅守“深出版”理念,追求原創,關注前沿,比如學術和社會價值極高的大型系列叢書“經濟科學文庫”“管理科學文庫”“社會學文庫”等。
在出版行業激烈競爭的今天,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成為高校出版社的當務之急。發展、改革是企業生存的唯一出路,高校出版社既不能盲目跟從,也不能停滯不前。要抓住國家“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時機,在做好主業的基礎上,積累資金、人才等資源,立足服務教學,嘗試數字化發展;走校際出版社合作之路;創新選題策劃思路,提高核心競爭力,結合自身和學校的優勢資源,選擇合適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直面市場,勇敢地自我發展。
[1]蔡翔.大學出版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劉靜.中小型大學出版社多元化發展之思考[J].出版廣角,2014(9).
[3]鄧曉益.試論轉企后大學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J].出版發行研究,2013(9).
G647
A
1008-2549(2017)05-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