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
提升“門檻”,更應美化“空間”
范德洲
《廣雅》有言“評,議也”。凡事皆有因果,我們評因議果,必能啟迪人心,改善社會。教育是生產力,教育著眼于未來,教育需要評說,需要議論。我們大家何不走到一起,為思想而表達,為共識而交流,為變革而行動?!2017年,本刊新開《教育評論》欄目,希望您能敢于打破現實和傳統的禁忌,直言不諱地把現實揭示出來,以教育立場評論社會事件,以全局思維透視教育問題。寫出有活力、有思想、有銳度、有影響的教育評論,發出自己的聲音,對促進教育的進步不也是別具意義的事嗎?
《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已經在全國全面推開,成為教師管理的制度,目標是讓教師隊伍有很好的“源頭活水”,能夠將個別不符合教師要求的老師清除出去。“五年一注冊”制度,顯然是提升了進入教師隊伍的門檻,雖然會引發一定的抱怨,但依然是“利好”之事。
教師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一句“傳道授業解惑”,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也足夠展現教師對一個學生、對一個民族未來的影響。過去的教師,能在“天地君親師”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今天屢屢發生的校園虐童案,讓整個社會不得不審視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含金量”。教師隊伍究竟怎么了?盡管因素是復雜的,但教師職業準入門檻過低,顯然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提高教師的職業準入門檻勢在必行,具體到教師資質,應該是“軟硬兼施”。硬,強調的是教師的職業技能方面所具備的條件,包括系統的知識與特定的方法。無論是“授業解惑”還是點撥啟發,教師自身的基本功,都是首要條件。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教師這門職業,還應該具備必要的思想、修為等軟件配置,而且這些配置,還應該力求高檔。傳統教育要求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而著眼于今天,更應該防止個別害群之“師”,做出“毀人不倦”的勾當。
當然,只盯著門檻的提升,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入門太難。而且,已經身在門檻之內的教師,也會因為自身待遇過低、要求過嚴而無心戀教。所以,從根本上看,提高教師職業準入門檻之時,更應該擴大并美化教師這一職業所生存的空間。因此,我們在強調“過濾”的同時,更應該反思,如何引入“純凈”的水源。“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吸引更多品學兼優之士對教師這一職業心生向往,就能夠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更快“更新換代”,促進事關千秋的教育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蕪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