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英語語篇教學新探
■張 璐
小學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語篇的習得,要求學生能對語篇更深層次地理解,培養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學生進行上下段落之間、句子之間有聯系地分析和學習。那么,恰當有效地運用閱讀教學策略就尤為重要。
學生的學習具有“趨樂避苦”的特性,他們初次接觸教學內容時,更多以是否“有趣”來決定自己的學習行為。因此,閱讀前的熱身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序幕”,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成功的熱身活動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篇的學習活動中。
Sing a song“What can you see in the tree”:What can you see?What can you see in the tree,in the tree?I can see a monkey.I can see a monkey in the tree,in the tree.
這首歌涉及到本課中學生在公園所看見的景物,學生可以隨著音樂邊唱邊做動作,然后通過教師的引導靈活地替換歌詞。通過簡單的熱身,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嘗到“跳跳就能摘到葡萄”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顯示了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為課文新授作了鋪墊。
教師將搜集到的學生回答進行板書。實施頭腦風暴活動,學生在產生的大量的可選擇方案后,有更好的機會發掘更多的觀點來讓大家一起討論探究,為學生提供展示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機會,幫助他們開闊思路,豐富想象,提升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訓練學生聽力技巧的目的是讓學生培養主動獲取有效處理語料的能力,與能否有效運用聽力技巧相聯系。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引導其善于利用前后句、上下文判斷,特別注意利用關鍵詞、暗示詞、過渡句和信號詞。讓學生用易于自己理解的符號或圖畫進行速記,在較短時間內初步掌握文章大意。
尋讀(Scanning)是一種快速閱讀技巧,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尋讀時,要以很快的速度掃視文章,確定所查詢的信息范圍,然后在確定的范圍內快速搜尋,查找與某一問題、某一觀點或某一單詞有關的信息,尋找解題的可靠依據。我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將課文中涉及的公園景物轉化成圖片的形式,直觀形象,讓學生一目了然,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仔細閱讀課文,由于學生在閱讀時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閱讀的材料。默讀讓每個學生都與文本“零距離”接觸,默讀文本、品味行文對話的時間,從而讓學生從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乃至一個標點中去涵詠體味語言,從而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針對默讀的情況,讓學生拋出問題,自主提問,然后師生間展開交流、討論,各抒己見,共同解決問題,梳理全文信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探索的動力,是創造性思維的開端。在問題的解答中,不僅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也可以真正做到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合作意識。
復述,是在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板書提示,把課文內容加以整理,做到有重點、有條理、有表情地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復述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幫助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加深理解,加強記憶,以提高其閱讀能力;二是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老師可以提供一些地點,例如:教室、動物園、農場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合作編寫對話,描述自己的所見,嘗試畫下來,并且將其表演出來。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增強了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為了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課內閱讀是基礎,課外延伸是補充。教師可根據教材中語篇內容鼓勵學生訂閱英語報刊,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或通過介紹相關的英語故事網站,讓學生在網上閱讀小故事。讓學生在課外拓展閱讀中積累知識,豐富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當然,語篇教學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經驗中慢慢成熟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永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