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虎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系)
大學生全程體驗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范式的構建*
■李良虎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系)
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入職匹配的職業目標,發揮內在潛能,增強就業能力,順利就業,成就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針對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重理論講授,輕實踐體驗;重模塊教學,輕全程貫通;重群體授課,輕個體指導的現象,可以從理論知識的講授,激發職業意識;業內行家的傳授,告知職業現狀;專業內容的介紹,指引職業方向;社會調查的開展,啟迪職業目標;專業導師的引領,牽引職業規劃;學長們的傳幫帶,深化職業行為等六個方面構建大學生全程體驗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范式,循序漸進地幫助大學生規劃好人生。
大學生;全程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以及外界環境相結合,在對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職業價值觀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權衡,結合對其主管條件進行的測定、分析總結的研究基礎之上,結合當前的政治、經濟環境及時代特點,確立最佳職業奮斗目標,并為這一目標設計出可行性的奮斗路徑的過程”。[1]它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自己、理解專業、認知社會、熟悉職場、樹立目標、制定方案和實施計劃。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是重理論講授,輕實踐體驗;重模塊教學,輕全程貫通;重群體授課,輕個體指導,導致大學生有懵懂的職業目標,但是與入職不夠匹配;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但操作性不強;遇到困難,只能兩眼望天,一籌莫展,最終含恨放棄。根據認知規律,認知事物需要過程和時間,體驗優于說教,構建大學生全程體驗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范式,將全程教育和體驗教育的方法引入職業規劃教育中,有助于大學生掌握職業規劃的理論知識和合理規劃職業生涯。
所謂大學生全程體驗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范式就是指大學生從進入大學初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階段,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安排,依據教育目標、內容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創設相適應的虛擬情景(仿真操作),或引領大學生親身實踐教學內容,以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的模式,從理論知識的講授、業內行家的傳授、專業帶頭人的詮釋、社會調查的開展、專業導師的引領、學長們的傳幫帶等六個方面構建起教育范式,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領悟,在實踐中深化。[2]
“職業意識是指人們對職業的認識、意向及對職業所持的主要觀點,它反映人們對職業勞動的評價、情感和態度,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3]。“職業意識既影響個人就業和擇業方向,又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4]。職業生涯規劃在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傳入中國,目前我國中小學沒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學新生入學時的職業意識近乎為零。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有責任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引導,激發職業意識,具體的做法為:一是根據教育部要求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的傳授,引導大學生掌握職業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特征、意義和方法步驟等;二是安排本年度畢業班班主任向新生介紹當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引領大學生感知就業形勢,引起就業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三是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給新生介紹自己當年的就業經歷和心理歷程,引發學生的共鳴,樹立學習的榜樣,激起他們“比、趕、超”的豪情;通過系列教育有序激發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引領他們深入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啟迪他們職業生涯規劃的欲望。
業內行家在本職場工作的時間長,行業知識扎實全面,崗位技能嫻熟過硬,從業閱歷經驗豐富,了解本行業運行現狀與未來的發展趨勢,熟悉本行業用人標準與目前的崗位需求。通過邀請業內專家給新生傳經送寶,現身說法告訴新生職業現狀,便于他們知己知彼,利于他們選擇職業方向和目標:首先由業內行家給新生作“職場認識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專題講座,并結合社會環境和國家的發展趨勢引導新生深入地了解專業對應的行業方向,全面地掌握行業所包含的職業的現狀、發展前景,熟知本行業和本職業的從業者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與能力及素質的標準和要求,在此基礎上,指引他們樹立人職匹配的職業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方案;其次是組織業內行家與新生進行答記者問式的互動交流,通過一問一答,解答新生的疑問,堅定他們對未來的信心;最后組織新生到職場參觀,親眼目睹工作環境,親身體驗工作崗位,業內行家在其中進行適當的解說;幫助新生進一步理解眼前看到的和親身體驗到的崗位實質。通過業內行家的指引,逐層深入的學習,說教和體驗的結合,大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了行業現狀,他們會結合自己的情況、專業培養目標和職業現狀及社會需求選擇職業目標,規劃職業生涯。
職業規劃指導師指出:“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現在所在的位置,而是邁出下一步的方向”。清華大學顧秉林校長曾指出:“方向比努力重要”。科學合理的職業方向,有利于大學生充分挖掘潛能,有針對性地學習,人職匹配地就業,事半功倍地成就人生;反之會導致南轅北轍。職業方向和所學專業是具有關聯性的,可以通過加強對新生專業內容的介紹,幫助他們確立職業方向:第一步是把專業介紹附在入學通知書里一起寄給新生,使得新生們對專業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入學后,通過輔導員或班主任指導新生進入系部網站,學習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通過百度搜索本專業的相關信息,以此進一步地了解專業內容;第三步是舉行專業介紹會,由專業帶頭人向新生詳細介紹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課程設置、核心知識和能力、畢業生就業方向等,并通過互動環節,解答疑惑,引導新生更深入地理解專業內涵;通過層層遞進的介紹和學習,新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掌握了專業的內涵,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方向是一個宏觀概念,它是一條線,而目標就像一支箭射向靶心,它是一個點,有明確目的。有方向才會思路清晰,有目標才會動力十足。一個想成功的人,選定好人生的方向后,還必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分階段的目標。大一新生,入學前,十余年寒窗苦讀,過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一直忙于應試,日常生活范圍窄,視野不夠開闊,對社會的認知膚淺,對職業的了解薄弱,缺乏人生清晰的目標。根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的規律,要透徹地認識事物的本質還必須親身實踐。正如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一樣。因此,可以組織新生開展社會調查,啟迪他們的職業目標:首先是召開新生社會調查動員會,告知他們社會調查的意義和重要性及方法,并邀請老生給新生介紹社會調查的經驗和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其次是組織新生利用寒暑假參加社會實踐,深入社會生活,體驗職場崗位,調查人才市場;接著是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撰寫以“我想做什么?社會需要我做什么?我能為社會做什么?”為主題的調查報告,引導他們去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關系;然后是進行社會調查報告的評比和表彰及經驗交流,樹立榜樣,肯定先進,交流心得,傳遞經驗,有助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形成共識,營造濃厚的實踐與學習、知己與知彼、職業目標與規劃人生的氛圍;最后是在此基礎上引導新生結合社會的需求和個人的情況及內在的需要思考自己的未來職業目標。
樹起人職匹配的職業目標,是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而目標的實現,需要合理地規劃和有計劃地行動。職業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理論上的設計到實際中的操作,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人都會經歷過從最初的滿懷激情到實施中的困難重重,不少大學生因為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了放棄。為幫助大學生克服困難,堅定職業規劃的信心,可以實施職業導師制,即由專業老師擔任大學生的職業導師,自大一新生入學起直至其大學畢業,為大學生提供了解專業、熟悉職業、樹立職業理想、制定職業規劃和實施職業方案等的指導和幫助,每位導師負責3~6位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就是職業理想,理想即前進的方向、追求的目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應兼顧個人和社會目標,即可以在滿足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個人的成長,或者滿足個人的成長而不犧牲社會的平衡與和諧。[5]職業理想的確立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理想要遠大。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在發揮過程中對社會就越有益”。即職業理想不僅僅是自己的追求和需要,它應該充滿正能量,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體現出民族的利益、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意志;二是人職匹配。遠大的理想要適合自己,不然就變成了空想或幻想。即職業理想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個性、氣質等相吻合,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和發揮自身的潛能。職業導師會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職業經驗幫助學生從自我認知、他人告知和做題自知及專業系統檢查得知等多方面充分全面地了解自我,引導大學生知己知彼地進行職業抉擇,樹立起人職匹配的遠大職業理想,并將理想細化成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及終生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是職業理想得以實現的保障。科學、合理的方案有助于制定者有目的、有計劃、有條不紊地實現近期目標,繼而中期目的,進而長期目標,直至終生目的。然而不少大學生由于經驗缺乏,加上急功近利,制定的方案操作性不強,執行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飽受挫折,導致最后心灰意冷,不了了之。職業導師可以通過正反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的重要性,提高他們的重視度;進而交給他們制定方案的知識和辦法及步驟,提高他們制定方案的水平和能力;并提醒他們制定方案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方案要具體詳細,措施得當;二是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強;再對小組內成員的方案進行互相的學習,彼此點評,取長避短,共同進步,在導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完善方案的修訂。
眾所周知:成功=目標+計劃+行動。只有按計劃去實施職業方案,方可實現職業理想。俗話說:“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個“變化”,既有內變,也有外變;內變是指制定者的內心發生了變化,具體是指制定者在實施職業規劃過程中,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熱到冷,越來越不重視,不積極去實施它;外變就是實施職業方案所遇到的外部環境困難遠遠超過了預期的。這個瓶頸時間,退一步則是前功盡棄,熬過了就是一馬平川。關鍵時刻,職業老師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他不僅僅督促學生按計劃實施職業方案,還可以對學生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的提醒,并不斷地幫助學生化解困難,引導學生堅定職業規劃的決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高年級同學有著規劃職業生涯的經歷,了解樹立職業理想的方法和步驟,知道新生制定職業生涯方案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加之他們與新生同屬一個角色——都是學生,都有著相似的興趣和愛好,擁有共同的語言,彼此距離小,同住宿舍里,接觸的機會較多,彼此間也容易交流,他們為新生傳遞的信息有親和力,言行對學弟學妹影響大。通過他們去幫帶新生,一是可以結合新生對職業規劃的認知現狀有針對性地引導新生理解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他們規劃職業生涯的決心;二是可以交給新生科學的職業規劃的方法和技巧,給予新生職業規劃具體的幫助,增強新生規劃職業生涯的信心;三是通過自身規劃職業生涯的事跡來激勵新生,深化新生職業規劃的行為。
總而言之,職業規劃對大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通過社會實踐、職場體驗,循序漸進地教育和全程指導,可以由淺入深地深化他們對職業的認知,幫助他們規劃好人生,身體力行地追逐夢想。
[1]陳冬梅,楊騰皓,鞏鳳,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的教育模式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
[2]李良虎.大學生全程體驗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社會科學家,2014(5).
[3]徐速.學生的職業意識與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2).
[4]余子萍.基于職業意識培養目標的旅游學概論課程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5]蘭先芳.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3(4).
G644
A
1008-2549(2017)06-0027-03
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基于立德樹人視野下的職業院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全程體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B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