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念
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養成
吳永念
體育行為習慣是指學生在較長的體育學習時期內由于重復練習而形成和鞏固下來的一種行為定勢。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高效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它在體育課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情境一:
××學校的體育教師辦公室,一位體育教師正在做各項課前準備。下課鈴一響,四(2)班的體育委員就帶領著幾名同學出現在體育辦公室,向老師詢問體育課的課前準備內容。詢問好后,體育委員回到班級準備帶隊,剩下的學生跟隨體育教師來到操場,幫助老師一起布置場地、器材,預備鈴響后,體育委員將隊伍帶領到上課地點,整好隊、點好名、安排好見習生等,等待上課鈴響。
體育委員整隊、點名、安排見習生等這些最基本的體育課課堂常規,通常情況下都是安排在上課鈴響后教師組織進行。新課改后,體育課上課時的整隊集合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有的教師上課干脆就不讓學生集中,上課時學生只要圍著教師就行,這些常規表面上看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得更近了,看似是一種創新,但卻違背了體育課最基本的常規要求。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備鈴響后自己做好準備,改變了在課堂上進行常規準備的習慣做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集合整隊是確保有序、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說,“要使我們的體育課首先做到像體育課”。要做到課前常規不摒棄,又不占用課堂上太多時間,如何化解好這一矛盾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規范學生的行為。
1.明確新要求。接手新班級后,利用開學第一課對全班學生明確體育課著裝要求、課堂常規、安全防護以及身體健康常識、相關紀律等各項注意點。對第二天有體育課的班級,體育教師要提前一天通知體育委員做相應的準備求。
2.培養好助手。教師必須培養好得力的體育委員和體育小組長,讓他們知曉體育課的流程、基本模式和注意點,讓他們懂得自己要配合教師所做事項。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讓學生形成提前整隊集合等待的行為習慣,上課鈴一響立刻進入課堂的準備狀態。
情境二:
××學校的操場上,三(1)班的學生們小臉通紅,滿頭大汗,認真練習著肩上屈肘投擲羽毛球的動作技術,教師在各小組之間巡回指導,糾正動作,聽到教師口哨聲后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教師兩側。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與示范,教師講解完畢,在口令下學生又迅速分別到各自的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良好習慣,在新課改理念引領下,體育課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放的體育教學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參與意識和習慣。“小眼放光、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口常開”是特級教師孫雙金評價一節好語文課的標準,這個標準在體育課堂中同樣適用。情境二中的體育課堂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養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和習慣,關鍵在于努力提升體育課的魅力。
1.編出好教材。體育課程有其自身特點,國家層面出臺了體育課程標準,但各地對于每堂課到底教什么內容,并沒有硬性的要求,只要符合課程標準即可。這給體育老師充分發揮才智、自主編排課堂教學教材提供了舞臺。體育教師可根據課標編排好本校各學段、各年級、各堂課的教學內容,做到科學合理,富有針對性。同時,還可根據地區實際、學校場地現狀以及學生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編出適合實施的體育校本教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備好優質課。備好課是高效自主課堂的關鍵環節,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以高效優質課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體育學科特點與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緊密結合,杜絕備課與上課“兩張皮”的怪象。備課既要獨立思考,又要集思廣益,要通過聽課、評課、議課、教學問題研討、同課異構、教學沙龍、現場指導、集體案例分析、主題研究等教研活動,認真反思、及時總結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3.教學顯特色。教學特色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魅力又具穩定性的教學風貌,是教學技藝成熟的標志。凡是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特色。體育教師應根據自身的語言、性格、儀表等特點,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善于創新、不斷積累、總結提高,形成個性化的教學特色,適應學生發展和體育課程的需求,使課堂成為吸引學生的強大磁場。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掘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