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娟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幼兒園
讓幼兒愛上閱讀的四種指導策略
文/周娟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幼兒園
早期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地把對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中,并提出:“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科學研究也表明,人類80%的知識來源于閱讀,而3-8歲是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可見,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能為其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我園在創建園所文化特色的過程中,注重閱讀教育的引導和教育,經過幾年的探索,不懈努力,初步形成園所的個性文化,總結提煉出以下指導策略。
我國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孩子來到人世后,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臺階,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綱要》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杯h境創設得好,可以使活動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創設環境中,我們從以下幾點入手:
1.創設圖書角。
各班老師都應注重圖書角的創設,可擺放些具有溫馨氣息的小沙發、泡沫墊、小靠背等,讓幼兒能在舒適愜意的狀態下閱讀,同時提供故事背景和可操作的簡單道具,幫助幼兒流暢、有興趣地講故事。
2.創設故事走廊。
我園在每一層的公共走廊為幼兒開辟了“故事走廊”,將墻壁變成繪本的書頁,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幼兒展示經典故事。我們根據季節及主題的變化及時更換內容,教師或家長在上下樓梯時,有意識地帶孩子認一認、讀一讀、說一說,充分發揮走廊的作用。
3.提供豐富多彩的閱讀材料。
幼兒還未具備閱讀文字材料的條件,因此幼兒的早期閱讀大多是通過圖畫進行的,圖文并茂、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故事書是幼兒最好的讀物。因此,我們建議教師或家長在為幼兒選擇讀物時,首先應考慮畫面是否色彩鮮艷、清晰且具有童趣,其次再考慮語言是否淺顯、易于讀懂和理解。
1.巧妙設問。
提問對于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逐漸引導幼兒形成熱愛閱讀、期待閱讀的態度。如帶孩子閱讀繪本《我爸爸》時,讓幼兒先觀察圖片,說說上面有誰,長得什么樣子的?你喜歡他嗎?會發生什么故事?……巧妙設問,抓住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閱讀。
2.跟讀、誦讀。
跟讀、誦讀就是教師與幼兒共同朗讀一篇故事或一首兒歌,教師讀的同時幼兒進行跟讀,在跟讀、誦讀過程中可根據幼兒認知規律分三步走:一是讓幼兒邊看圖邊跟讀;二是讓幼兒用手進行指讀漢字,建立圖文對應的感性認識;三是讓幼兒熟練誦讀故事或背誦兒歌,訓練語感。跟讀、誦讀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對應能力,也是培養幼兒語感的好辦法。
3.利用多媒體技術。
現代科技多媒體技術的手段,對幼兒早期閱讀,特別是重難點的突破有很大幫助。恰當的動畫、生動的形象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作品、感知作品,同時多媒體中優美的旋律創設美妙的情境使幼兒耳聽心動,更容易進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情境。
1.豐富感知。
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需要達成兩大目標,一是培養兒童初步的自主閱讀能力,即培養兒童的前閱讀、前識字和前書寫的能力;二是通過閱讀發展兒童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如能引導幼兒對讀本的內容進行感知,并能分析作品中的難點,在豐富感知時有意識地給予引導,則更能提高幼兒欣賞學習的效果。以《巨人和怪獸》為例,主要講述了自私霸道的“小怪獸”,不喜歡鄰居“大巨人”結交新朋友,總是從中搞破環的有趣故事。小朋友對故事中的兩個角色很感興趣,一部分小朋友很希望成為大方、有愛心的巨人,但另一部分孩子雖然覺得小怪獸開始時做了不光彩的事,但后來勇于承認錯誤的表現也是非常不錯的,很支持小怪獸。于是,根據孩子的想法,我把孩子分成兩組,進行“做巨人還是小怪獸”的辯論賽,旨在豐富幼兒情感,弘揚誠實、友愛的優良品質。在辯論討論中,孩子們學會了多角度地思考,學會了辯證地看待事物和現象,豐富了孩子的情感與體驗,并將情感教育在閱讀活動中滲透和融合。
2.主題拓展。
幼兒早期閱讀活動的本身應是語言與認知內容的結合,而認知內容應當滲透于生動有趣、具有橫向聯系并能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發展的主題教學之中。在早期閱讀活動中,要注重活動的拓展和延伸,突出主題活動的意義和目標。如小班故事《我喜歡跳》中,書中的袋鼠遇到了喜歡飛、喜歡游、喜歡走等不同的朋友,最后終于找到了也喜歡跳的青蛙。根據故事,我們拓展生成了:喜歡飛的朋友、喜歡游的朋友、喜歡走的朋友。同時,我們也注重把家長請進活動中,老師、孩子、家長共同參與,使得拓展活動內容不斷豐富和延伸。
1.語言表達。
教師以親切的態度,為幼兒講述故事,邊講述故事邊就故事人物或情節相關的內容提問,用問題提示幼兒續編或創編故事,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如講《狼和羊》的故事后,讓幼兒思考這樣的問題:狼向小羊撲去,小羊會怎樣呢?它會被大灰狼吃掉嗎?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這些問題可讓幼兒加深對角色的處境、心情的理解。通過續編或創編故事,既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2.繪畫表達。
幼兒聽、看、講故事多了,慢慢地就有了涂鴉創作的欲望,教師可將幼兒閱讀與繪畫活動結合起來,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如與幼兒一起合作制作一幅畫或一本小圖書,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繪畫。大班幼兒欣賞了詩歌《秋天》后,教師引導幼兒和同伴合作,按照詩歌意境,把“秋天”做成一本本大圖書,用畫或撕紙粘貼的方式,進行創造表達。
3.肢體表達。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對于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幼兒有著極大的興趣去擔任某一角色,說某一角色的語言,做某一角色的動作。如散文詩《落葉》中,教師可和孩子一起扮成落葉,按照詩歌中的動態描繪,用身體動作表現。在幼兒肢體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啟發引導幼兒如何表達出“歡快”“自由”“熱烈”等情緒,從而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記得白巖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愛孩子,就讓他愛上閱讀!”就讓我們和家長們共同攜手努力,在幽幽的書香中,讓閱讀成為幼兒的一種習慣,成為幼兒的一種生活狀態,讓閱讀點亮孩子們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