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聰香
摘 要:學困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導致成績上不去,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可以通過營造課堂參與氛圍,削減基礎知識積累;改預設為生成,側重語言品味;拓展語文外延,發現生活的美等方法來轉化學困生,調動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關鍵詞:語文學困生 參與氛圍 語言品味 拓展外延
進入八年級上學期,一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退步得較快,從七年級時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這難道是因為八年級語文的知識難度較大、學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導致的嗎?答案也不盡然。與七年級的語文學習相比,八年級的語文學習確實對知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細觀察退步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態,就會發現:課堂上為求知而閃動的雙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試時試卷上空白的地方越來越多,甚至作文也開始交白卷;作業的書寫情況每況愈下,涂改、潦草日益嚴重……是什么讓語文學科的學習變得如此被動了呢?是什么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備課。編寫教案,三維目標赫然。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都能從知識的積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價值觀嗎?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符合學生的學情,還是僅僅為了體現教師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呢?反思之二,看課堂。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思維碰撞的場合。但學困生跟不上課堂教學節奏,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越來越低,漸漸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渾渾噩噩。反思之三,看課外閱讀。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枯燥而單調,本應該通過閱讀來豐富語文的外延,但課外閱讀的時間卻被作業無情地擠占,課外閱讀行為也被“看閑書”的觀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學生就誤以為語文學科既無聊又無味,成績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針對“學困生”學習中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解決。
一、營造課堂參與氛圍,削減基礎知識積累
語文學習是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為了更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一個孩子如果在異國的語言環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許無法書寫,但運用當地的語言進行交流是不成問題的。學困生學習成績退步的根源還在于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愿意融入語文學習的情境中。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睂τ谡Z文的學習,如果指望學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難消化,學困生遭受的學習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學困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不耐煩,如果不能從任務總量上削減,那么,他們自暴自棄的思想就會愈發滋長。如果學困生長期得不到進步與肯定,其積極性必然會受到打擊,因此可適當降低對他們在基礎知識積累上的要求,對要求識記的內容放寬一些,以退為進,未嘗不是一劑良方。
作為補償,我將語文課堂上的導入環節和拓展環節交給了學困生,要求班上成績滯后的學生輪流上講臺完成任務。具體做法是:課前由教師簡要地概括課上的內容,學生根據相關內容查找資料,選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故事、詩歌、圖片、影像等,在課堂導入和拓展環節中進行展示。這種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熱情,他們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資料,往往能認真研讀課文,從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稱,到后來能找出與課文敘述相似的內容、抒發相似的情感、運用相同的寫作手法等資料。在這一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潛行于地下的熔漿一般迸發出來,“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以前不肯背誦或背不熟的文章現在已能流利成誦了。
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臺階》一課時,有位學生課前積累了三句唐詩,他是這樣導入的:唐詩中與臺階有關的詩句不少,如: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臺階上清幽的景色傳遞出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唐·杜牧《秋夕》
(展現宮女孤單寂寞的心情)
(3)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唐·溫庭筠《更漏子》
(表現作者離別時凄涼悲苦之情)
臺階可以傳遞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筆下的臺階又傳遞出怎樣的人物情感呢?這個導入既營造了詩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將“臺階”能傳遞出人物情感這一特點彰顯出來,看得出設計者花費了很多心思,展現了學習語文的靈心蕙質,而正是這位設計者,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考試成績僅僅82分!
又如,學了《岳陽樓記》一文后,有位學生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與莊子的《逍遙游》“無所待”的境界聯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莊子。言語或許有偏頗之處,但這種心游萬仞的發散思維是有益于語文學習的?!熬爸幸凰蛭蹋谌胍髋毒场保徽摵⒆印耙髋丁背鍪裁矗灰麄兛献觥⒃敢庾?,就有了進步的可能。
二、改預設為生成,側重語言品味
王榮生教授說:“語文老師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學目標這種高雅的詞語。改用‘教學結果行不行?這至少有利于語文教師把事前設計與事后效果區分開來,把自我懸想與學生實情區分開來。”“目標”與“結果”的區別,即前者側重于課堂預設,后者側重于課堂效果。面向學困生的課堂要具有明確性、包容性和開放性,這樣才會具備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讓學困生多遍朗讀和復述課文內容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朗讀和復述都是在對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礎上進行的,這既協調了學生學習過程中聽、說、讀、思能力的配合,又為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王尚文說:“學生在閱讀中發現了自己與作品之間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彌合它?!彼?,我們要做的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拔谋緹o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發現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文時,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語言引領學生進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啊鋵崱€不就是……只是……使人驚奇不已?!备痹~的使用將作者對家鄉鴨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現出來,曲折有致又生動多姿?!翱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痹谶@個吃鴨蛋的語境里,品讀動詞“扎”與“捅”的區別、“冒”與“噴”的區別,如果學生能在語言的反復體味中品出與初見文章時那種索然無味的不同韻味,那么,心中的喜悅之情就會溢于言表。
三、拓展語文外延,發現生活的美
語文的外延是廣闊的,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困生之所以感到語文學習無味,其中作文就能體現這一點。這是未能將生活與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學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陳舊,只敘事不描寫,語言表達口語化,在經歷低分的打擊后,他們開始消極應付甚至索性不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魑膩碓从谏睿绻狈ι罴毮伒母惺?,寫作材料就會受到限制。王尚文說:“教師對教學事件的設置須是為了營造真誠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為了真、善、美,為了正當的目的與人交流,并且通過寫作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自我意圖的觀照意識和能力,實現寫作心靈的反塑作用。”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注意觀賞四季不同的景象,如發現晨昏中校園的美景,回憶夏日暴雨后的如煙云嵐,無意間見到的寵物萌態,極目遠眺鄉野的一縷炊煙以及尋找平凡中的感動等。仰首春華,俯身秋實,林林總總的美盡情綻放于心。隨著科技的發展,用手機進行照相和攝像能夠實時捕捉精彩瞬間,教師可借助現代科技將美好的生活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暢談感受是幫助學生拓寬寫作素材的一種好方法。另外,通過指定書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以此補充生活體驗、豐富生活閱歷。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p>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參與、品味、拓展,語文對于學困生來說就呈現出了別樣新奇的風景。學生上語文課的熱情明顯提高了,課堂上的質疑、討論聲明顯加大了,學生臉上浮現出了輕松愉悅的笑容。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考試及格率達98.7%,這驗證了對“學困生”實行語文學習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鄢運華.以人為本 因材施教——淺談語文教學中對學困生轉化策略的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