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業
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社會感知力
陳守業
為了滿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踐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理念,通過實踐活動開展素質教育,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社會感知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代的初中生,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接觸社會的機會相對比較少,為了提升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親歷社會,我們開展了實際生活數據分析的活動,使學生可以在數據分析、數據整理中深度探究、了解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創新的重要思想和創新的價值,激勵學生勇于開拓創新,我為學生列舉了一些實例:某品牌手機的價格在手機行業中是數一數二的,為什么呢?因為它背后有45%的科技創新技術做支持。另一品牌手機是國產手機,在我國手機行業中,其占有的市場份額最大,而且在國外,手機的銷量也遙遙領先,此種手機擁有這樣的產品地位,絕大多數原因為企業每年將大多數的利潤投入到自己產品的科技創新研究當中。數據分析讓學生看到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看到了創新的價值,學生為了更好地親歷數據分析,必須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在大量的事實面前,不僅驚訝于這兩種手機的成就,更體會到了創新的重要性。可以說,運用數據分析,學生不僅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活當中,還能準確了解知識的內涵,拓展了視野。
初中課程標準不僅要求學生學習理解課本知識,還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與實踐有更加“親密的接觸”,我結合教材主題,有效搭建平臺,引領學生在調研活動中理解知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為學生布置了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如訪問身邊至少十個人,訪問的主要問題為:我國的民族精神是什么?社會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是什么?如果被訪問者不能很好地回答起來,請有禮貌地告知對方,并記錄下自己訪問的人員中,有多少個人對民族精神和社會核心價值觀比較了解。當學生在大量的實踐調研之后,設計匯報環節,通過匯報再現學生的調研過程,并在交流中理解本課內容。實踐調研不僅鍛煉了學生與他人的交流能力,還能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課余時間,教師指導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研,能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實踐,在實踐中會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價值認同感。
為了更好實現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我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時,不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課堂之上,還十分注重學生在課后的交流探討活動。在課后的交流探討活動中,學生紛紛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與同學進行分享,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從其他學生那里獲取新的知識,實現優勢互補。
為了讓學生在今后遇到挫折時有更多的解決辦法,我指導學生進行了以“遇到挫折該怎么辦”的交流探討活動。有的學生說:首先我們在心理上要正確認識挫折,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挫折確實可以為我們解決問題帶來一些麻煩,給我們以打擊或者是一些損失,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挫折也是生活中的一個臺階,只要我們可以邁過去,那么,我們在暫時的損失之后,會變得更加的堅強和成熟。當學生說完此話之后,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謝謝你,我以前遇到挫折只看到了它不好的一面,以至于影響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今,我明白了,在挫折面前,我們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以后,我再也不悲觀的看待挫折啦。”當此學生發言完畢后,又有一個學生說,“面對挫折不僅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還應當在平時了解戰勝挫折的正確方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這樣就會走減少走彎路,還可以培養自己換個角度看問題的習慣”……課堂討論異常活躍,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地積極發言,他們對挫折有了更多的感性理解,并逐漸內化到自己的能力體系中。知識的火花需要思維的碰撞,課后交流探討是學生思維碰撞的好陣地,而教師要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會學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總之,為了更好地踐行課程標準,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教學效率,還應當注重對課余時間的有效利用。教師用開放的理念設計教學,通過通過數據分析、多元調研、交流探討等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提升社會感知力。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長春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