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霞
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地理思維
吳麗霞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單純靠死記硬背已經滿足不了地理知識的學習要求,認讀地圖進行地理學習是一種的重要學習能力,因此,地理教師必須進行多方引導,培養學生認讀地圖能力。
在初中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在課本中有許多關于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以及自然資源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如果,學習這些知識能夠結合相應的地圖,讓初中的學生門先對研究對象的地理問題進行經緯網定位以后,通過地理位置進行直觀描述,相應的地理知識就很容易理解,也就加深相應的知識。
比如,我在教學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國的疆域”一節內容時,我沒有直接講解而使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先對照世界地圖確定我國地處東半球和北半球。從地圖中學生可以直觀地描述出:我國在南北方向上緯度跨度差約50°,最高緯度是53°N,最低緯度是4°N。東西方向上經度跨度差62°五個時區,東至是135°E,西起75°E。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國遼闊的疆域里,有極晝極夜的漠河還有四季如春的海南島;這也就為什么我國東部烏蘇里江已經旭日東升的時候,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卻還是繁星滿天。通過地圖的認讀,學生還可以描述出我國從北往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洋資源豐富;我國的鄰國也十分多,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15個;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黃河起源等內容。
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地圖進行直觀描述我國的整體情況,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地理課本中有關“中國的疆域”的所有內容,同時,面對地圖的直觀描述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這么偉大的祖國的自豪感。同理,這種方法可以舉一反三地用在學習類似地理知識方面,學習效果明顯,方法屢試不爽。
在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綜合了解地圖中給出的信息,再具體進行對比,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中所要傳達的內容。尤其地理課本中講述各地的地形地勢、氣候特征的課程,經過利用認讀地圖進行多方對比,通過學生視覺感應,使其能夠充分理解,進而深刻記憶。
比如,我在教學初中地理湘教版“中國地形”一節內容時,我沒有直接給學生講解課本中有關中國地形的特點,而是給學生拿出《中國地形分布圖》《中國陸上主要山脈的分布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讓學生自主讀圖進行對比,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經過學生對幾種地圖的研讀、縱向與橫向對比、細致分析、認真討論,得出了結論:我國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邊高東邊低,呈三節階梯狀分布;由于階梯落差大,階梯交界處成為東西交通的巨大障礙,但是各階梯間水資源很豐富,適合建成環保的水力發電站。而在我國的平原地區,風力資源豐富,適合建成環保的風力發電。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有關地圖進行研讀、對比,可以讓學生自主得出地理新課標所要求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不僅能夠深優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新知識的自主探究能力,這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具有規律性的地理知識內容,學生簡單地讀一下地圖是無法深刻理解的。只有通過認讀地圖,進行認真分析才能總結出一些形成規律的必然性,從而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比如,我在教學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國人口”一節內容時,我讓學生進行觀察《中國人口分布圖》,通過對地圖認讀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規律:我國東南部地區人口密集,許多平原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人口密度超過了每平方千米400人;西北部地區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千米1人。我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人口分布的格局呢?學生進一步根據《中國的地形圖》進行分析,西部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地形屬于干旱沙漠、山地、高原,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這是造成西部地區人口稀少的原因;相應東部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也就明了。趁此時候,我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國家制定了開發大西北的政策。
認讀地圖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是很重要的。通過學生認讀地圖,可以直接描述讀出地理知識,可以通過對比應強化認知和理解,可以分析掌握一些地理規律,讓學生在不斷認知中體驗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達到不斷升華學生的地理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新泰市翟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