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峰
淺談小學班級文化建設
潘玉峰
班級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單位,建設和諧的班級文化自然成為教育、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在小學階段,規范學生的行為和培養學生的習慣都離不開班級文化的促進作用。班級文化既是班級外在的精神面貌表現,又是其獨特的班級個性內涵的外延,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氛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那么,如何建設小學班級文化呢?
任何文化的呈現都離不開一定的載體。同樣,班級文化的構建也離不開物質支持。這里的物質就是指班級文化設施。班級作為教師開展教學、學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設班級文化,首要進行的就是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有人對此抱有懷疑態度,甚至舉出歷史上許多寒窗苦讀也能功成名就的案例對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加以反駁。且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解釋,單單從實際效果的角度就足以表明班級物質文化的構建是多么的重要。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在自己創造的環境里接受教育是教育中一件微妙的環節。他意在說明,班級物質文化會在無形當中對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產生微妙的作用。
有鑒于此,教師應當重視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帶領學生參與到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當中,一起打造一個具有文化氣息的教室環境。當然,班級物質文化并非一味地追求高檔,其根本目的依然在于服務班級教學。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可以分為兩個區域。一是規范區。以后墻黑板為中心,制作精美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黑板報,將班級的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寫在上面,供學生們隨時參照。二是閱讀區或圖書角。以書報欄為中心,擺放上一些與同學們學習息息相關的書籍、報紙等,供學生們隨時翻閱。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集體,集體的存在必須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學習理念,只有這樣班集體才能煥發出合力,促使這個集體中的每一個學生積極向上。這些價值追求、學習理念就是班級精神文化。與班級物質文化相比,班級精神文化是更為深層次的內容。班級精神代表著這一班級共同的信念,是潛在的集體精神支柱,它能通過班級物質、制度、行為等文化外顯出來,但它對班級的影響卻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樣,雖然容易被忽略卻影響深刻,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本質。為此,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建設班級精神文化,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配合,因為一個集體的理想信念需要這個集體的每一個成員表達心聲,這樣才能引起所有成員的共鳴。如果任由教師一個人說了算,很難達成所有學生的認同。因而,在建設班級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集體參與。建設班級文化可以簡單地采取兩個步驟。第一,形成班訓。校訓是一個學校的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同樣,班訓也應當成為班級精神文化的載體。在確定班訓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們積極參與討論,尋求共同的價值理念。第二,開展活動。班級精神文化并非空談,要落實到實處,這就需要通過開展活動來體現。
在一個班集體中,為了維護班集體的學習秩序,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需要采取一些“強制措施”。這種以強制力約束和規范班級的文化就是一種制度文化。為了使得班集體長久而良性地發展,就必須抓好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制度文化以強制力為核心,對所有的學生起到管理和約束的作用。班集體為什么需要構建制度文化呢?舉例而言,畫好的黑板報不能隨意擦除,書報欄上的書籍不能隨意破損,班訓也要得到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和遵守。這些僅僅靠學生自覺是靠不住的,必須有強制力保證實施。換言之,班級制度文化的存在是為了保障班級物質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的推行。因此,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實際上,雖然班級制度文化以強制力為核心,但并不意味著班級制度文化就會對學生形成強制力。相反,在有些方面,班級制度文化正是對學生正確行為的維護。例如,保護好黑板報、書報欄正是對所有學生的勞動成果的保護,也是對所有學生善良行為的引導。因此,所有學生都應該參與到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當中,并自覺維護班級制度文化。
總之,班級文化的建設對于班級的整體發展是極為必要,也是極為重要的。通過班級物質文化以加強班級文化設施的建設,通過班級精神文化以加強價值理念的追求,通過班級制度文化以保障前兩者的運行,構建了小學班級文化。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龍門縣龍田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