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這個網絡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公民的個人隱私并不只是存在于現實社會中。人們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交流、生活便捷、獲得快速發展等,個人隱私不可避免的在互聯網虛擬環境下存在并被加以利用。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公民隱私進行保護已經是迫在眉。本文在分析網絡隱私的基礎上,分析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必要性,并提供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網絡;虛擬;隱私;救濟
一、網絡隱私的特征
網絡隱私依托于互聯網,存在于虛擬世界中,與傳統隱私具有較大的差別,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隱私具有數字性、虛擬性的特點
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所以網絡隱私并不能真實的存在于物理空間中,是將傳統信息轉化為數字再進行存儲的。因此,網絡隱私也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另外,由于網絡隱私存在于虛擬空間,因此其網絡隱私具有無形性的特點。
2.網絡隱私一旦泄露影響范圍廣泛
傳統的個人隱私的傳播與交流方式主要包括兩類,要么是書面傳播,要么是口口相傳,傳統隱私的傳播速度與范圍都比網絡隱私的傳播要慢、要小。前文已經提到,網絡隱私具有數字性、無形性的特點,其存儲并不占用物理空間,所以傳播速度非常快。更為重要的是,網絡隱私的傳播范圍是世界范圍內的。由于網絡隱私具備以上兩個特點,網絡隱私泄露的影響范圍遠遠大于傳統隱私泄露的影響范圍。一旦泄露,往往會對隱私主體產生無法修復的嚴重影響。
3.網絡隱私容易采集
相比于傳統隱私,網絡隱私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采集,這也是它容易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信息收集需要信息主體的提供,而信息存儲所占據的物理空間比較大,侵權行為人不容易開展盜竊、運輸以及傳播等行為。但是在網絡環境下,通過網絡平臺收集個人隱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信息主體為了獲得網絡提供的一些免費的商品與服務時,通過填寫調查問卷等形式主動披露自己的個人隱私,或者是為了生活的便利在網站上保存個人信息以便下次自動登錄等等。上述這些行為非常普遍,都可以造成個人隱私的泄露。
二、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必要性
1.推進信息化法律體系建設中應加強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
現階段,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信息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對于信息的利用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應該加快信息化法律體系建設。當然此處的信息也包括公民的“個人隱私”。目前,在我國的現有法律規范中,對于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傳播等缺乏具體制度進行規定,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法律體系的系統化完善。
2.保護網絡隱私權可以推進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互聯網中對個人信息利用比較集中的是電子商務行業,電子商務提供給商家與消費者一個網絡交易平臺,同時也是消費者信息的集中地。因此,電子商務在發展逐漸完善的同時,對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也應加強。因為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對于個人信息的利用比較頻繁,任何一個環節信息泄露,給當事人造成的人身與財產安全的損失都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電子商務的支付方式往往是與消費者的銀行卡、手機號等直接綁定,在這種情況下,個人信息的泄露會給消費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所以,在電子商務過程中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的話,會降低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的信任感,不利于電子商務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保護網絡隱私權的完善建議
1.完善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
現階段,完善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是最直接、最具有可行性的措施,通過最高院出臺司法解釋的形式,能夠快速推進網絡隱私權立法保護的進程。以現有法律的規定為依托,可以省去相關立法的反復而又漫長的通過程序,盡快落實對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有力保護。目前首要應當完善的是我國《侵權責任法》,從網絡隱私權的侵權主體、主觀方面、客觀侵權行為,因果關系、損害后果以及賠償方式等具體內容進行法律保護內容的完善。由于《侵權責任法》是實體法,相配套的必然要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程序性規定,從而增強立法內容的實用性。
2.加強司法保護的效力
司法保護效力的主要來源是司法的公平和正義,要保障這兩點就必須要建立專業的司法隊伍,創建專業的網絡隱私權的司法知識培訓,提升司法機關靈活運用法律規定的能力,確保全面保障我國公民的網絡隱私權在遭到不法分子侵犯之后可以得到及時、合理的救濟,要突破一般侵權的基本賠償方式,結合網絡侵權的特征加大嚴重惡劣的網絡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從而加大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充分保障公民的隱私權不被侵犯。
3.互聯網實施“實名制認證”
“實名制認證”在部分互聯網活動中已經初具成果,例如淘寶網和各種需要實名注冊的網站。從施行效果來看,“實名制認證”切實避免、減少了網絡虛假信息詐騙等多種違法犯罪的行為。網絡實名制認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我國的網絡應用環境,為立法和司法的具體執行創設良好的基礎環境,有利于上升到行業自律監管的高度,促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實名制認證”是我國互聯網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4.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事前監管和事后救濟制度
網絡平臺上個人信息的大面積使用加大了對其保護的難度,不容易監管。而且,公民的個人隱私一旦遭到不法分子的泄露,對公民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彌補的。所以對于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不能只注重于事后的救濟,也要重視防范于未然。不管是事前監管還是事后預防,在以民法保護為核心的同時,要有行政與刑事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比如,公民在提起民事訴訟之前,可以先向行政機關進行投訴,個人隱私保護機構進行專門的調查,不但可以節約司法資源,而且還可以使得公民的隱私權得到及時的保護,擴大公民尋求保護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齊愛民.個人資料保護法原理及其跨國流通法律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陳玉梅.我國隱私權的民法保護與完善[J].貴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3]陳永忠.保護我國公民隱私權的思考[J].法學,2010年第1期
[4]宋鵬,王有凱.網絡背景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探討[J].信息網絡安全,2012年第8期
作者簡介:
林樂園(1984.5~),男,籍貫福建廈門,單位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