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峰
【內容摘要】生長型課堂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教育即生長,杜威提出:“教育就是不斷生長,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生長型課堂的構建,需認真解讀課程標準與教材,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角度出發,基于學生學習起點,構建起知識生長點,對學生新知識學習起到支撐作用;同時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找出學生的提升點。針對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的打造,現具體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關鍵詞】初中物理 生長型 課堂 打造
一、“生長”物理知識
生長型課堂的核心理念以及根本目的在于將學生從被動、壓抑的學習狀態解放出來,引導學生成長與發展。教學實踐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生長者,而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引領者。教學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原有知識以及認知基礎,不斷“生長”出新的知識,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究。例如初中物理浮沉條件的教學,教師可采用演示與設疑結合的方式。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提出難以解釋但熟悉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思維更為活躍。具體課程步驟如下:教師先將一個鐵釘與一個木塊分別放于稅種,鐵釘沉下去而木塊浮在水上,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是為什么?”部分學生回答“因為鐵要比木塊重”;教師進一步進行實驗演示,將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并沉入水底,并向學生提問:“怎樣才能夠讓橡皮泥浮在水上呢?”學生討論之后,結合教師引導,了解將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就可以浮在水面。基于此結論再讓學生動手實踐,并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橡皮泥改變形狀浮沉情況就會改變呢?”通過此問題既否定了學生“鐵比木塊重”的觀念,讓學生心中產生進一步了解他那就的欲望。此時教師再引入課題,誘導與啟發,讓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后得出物體浮沉條件。如此一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生長”出了新的物理知識概念。
二、“生長”物理技能
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例如“光的折射”教學當中,可讓學生用貼有白紙的泡沫塑料塊、幾枚大頭針以及水槽來進行實驗,通過實驗研究光折射的規律,寫出實驗步驟,畫出實驗見圖,讓學生自行設計與實施實驗過程,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再如“杠桿應用”知識點的教學,可選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鋼絲鉗、胡桃夾等開啟廢物箱的小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物理于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教學中可實施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性實驗,鼓勵學生平時生活實踐中找尋實驗小課題,積極開展課外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物理學習樂趣,開闊視野,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此外也需要多向學生安排動手實踐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動”起來,用眼睛看、用頭腦想,動手實踐,激發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在學習“平面鏡成像”知識點時,為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可向學生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潛望鏡,將其放于窗戶下看是否可以看到窗外物體,學生完成之后需將作品帶到教室進行展覽。由于中學生表現欲望較為強烈,也有著爭強好勝的特征,他們在展覽任務的驅使下,能夠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動手制作當中,從而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總而言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各類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實踐與創新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生長”物理技能。
三、“生長”物理思維
初中物理是抽象分析較為靈活,邏輯嚴密以及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物理思維的培養也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需善于啟發引導,讓學生“生長”物理思維。具體來講,首先應當強調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將自身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同教師進行比較。例如學習“液體壓強”時,可在學生確認液體對于容器存在壓強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問:“液體在容器各個方向是否都存在壓強呢?”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并得出結論:液體在哪些方向上產生壓強,液體深度對壓強大小有怎樣的影響。其次,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應用模型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有助于學生掌握與理解物理學科相關概念與定律,從而提升應用能力。長期以來物理教學偏重邏輯思維發展,而對于形象思維培養沒有保持足夠重視。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形象思維,例如講解“擴散作用”知識點時,可向用兩個裝有不同顏色氣體的瓶子向學生演示,將兩個瓶口進行對接,讓學生直觀感受氣體混合的過程;課堂中也需要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投影、視頻等課件,讓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物理現象,強化物理知識點記憶表象。此外應鼓勵學生“生長”創新思維,開闊學生視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生長型課堂的打造,是“學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具體展現,也是提升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每一堂課都應當是智慧綜合生長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索與總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方法與手段,既要重視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也要重視物理實踐的延伸,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空間,使其自主“生長”出更多的知識,提升思維水平與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任彥朝. 如何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 學周刊,2016(12):80-81.
[2] 王翠萍. 如何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課堂[J]. 中學物理,2016(10):70-71.
[3] 程曉蓉. 如何打造初中物理有效課堂[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 (12):117-118.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