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寶富
摘要:德育課程是技工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的主要途徑。因此,本文從技工院校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出發,探討如何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以進一步提高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關鍵詞:技工院校 德育 教學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充分發揮思想道德建設對培養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的重要作用,筆者學校思政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在學院黨委的指導下,積極開展課改、教研活動,以期全面推進學校的德育課程改革。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摸索,筆者學校德育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效果較之改革之初有了顯著提高,受到了師生的廣泛贊譽。
一、當前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終是黨和國家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但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課程教學現狀卻存在諸多問題。
1.教學理念上存在偏差
不少學校領導與教師始終認為技校生在校期間只要把操作技能學好就行,在許多學生也認為讀技校就是為了學一門技術,將來找一份好工作,對于德育教育,那就是可有可無了。
2.教學模式因循守舊
傳統的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模式都是照搬普通中學的政治課堂模式,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對于思想活躍、精力旺盛、渴望了解社會的技校生來說,明顯并不適合,最后導致整體德育效果不佳。
3.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不足
由于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師隊伍建設始終存在著不足,不少年輕教師不愿從事德育教學,紛紛轉行至電子商務、文秘、財會等專業。
師資力量的不足也是技工院校德育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不少學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每學期初將工作量不足的其他專業教師安排到德育教學崗位,這種“趕鴨子上架”的方式更是直接影響了德育課堂教學效果。
二、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的要求,進一步推進筆者學校德育課程改革,提高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筆者學校思政教研室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從教學理念、內容、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開展德育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全校從上至下都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談話,從思想觀念上轉變過去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德育教育對于筆者學校技校生健康成長及將來就業、成才的重要意義,形成教務、學工、學管、任課教師、班主任齊抓共管的德育局面。
這樣就使得德育課程在整個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應有的彰顯與重視,保證了課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為提高德育課程教學效果與質量奠定了基礎。
2.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一方面引進最鮮活的材料,增加了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中華民族精神等有機地貫徹在教學內容中,積極宣講黨的十七大精神,引入充分反映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建設中取得的新成果,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標準和是非觀念,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針對技校生的就業需要,指導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理解職業活動的基本內涵、領悟職業道德的重要作用,重構對職業成功要素的闡述,使對信念、本領、創新、奮斗和品格的要求貫穿教學內容,充實對確立職業理想的介紹,指導學生在確立職業理想和追求職業成功的過程中,自覺將個人職業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有意識地用民族精神、國家夢想作為鍛造自己成為棟梁之材的強大力量和行為指南。
最后,在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上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教學過程始終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依據技校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采用“看、聽、思、動”等多種方式,教學過程中在組織、培養學生能力,素質教育追求等方面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做到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從而創設學生體驗、感悟、實踐的載體,有效地激發了技校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了德育課程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