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潤華
摘要:物理作為技工院校基礎素質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技校生相關電子、機電、數控等多門專業的學習與掌握。因此,本文對如何提升技工院校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與途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提升 物理 效果
隨著技工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專業課程的難度、深度都根據企業一線崗位群的技能需求不斷加大。隨之帶來的問題是,技校生的基礎素質不能相應地支撐起專業課程的學習。出現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技校一年級時沒有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就使得其進入專業學習時,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
一、技工院校物理教學現狀
物理課作為一門技工院校基礎素質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技校生相關電子、機電、數控等多門專業的學習與掌握。因此存在很多問題。
1.教學模式僵化
長期以來,技工院校的基礎課程教學模式都是照搬傳統義務教育的模式,物理教學也不例外。但傳統義務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的,學生被動地成為知識的“存儲器”。其培養目標就是中考、高考獲得高分,這種模式造成的“高分低能”弊端,使之被越來越多的學校與教師摒棄,但在許多技工院校卻仍然在沿用這種僵化、滯后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課時安排不科學
目前技工院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方向就是加大專業課程的建設力度。但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正確看待基礎素質課程的作用成為一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技工院校學制較短,一般只有2年至2年半在校學習時間。
其中校內實訓、頂崗實習又要占用一定的課時,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在課時安排上向專業課程傾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內容就常常絞盡腦汁,盡可能地利用好45分鐘課堂時間,甚至占用自習時間。但即使這樣,還是捉襟見肘。
3.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薄弱
由于基礎課程在技工院校越來越處于邊緣化地位,課時數、課時津貼都受到一定的影響,許多物理專業教師紛紛轉行到自動化、計算機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堅持物理教學崗位的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教師。
而技工院校相比普通中學待遇偏低,師范院校的物理專業畢業生也不愿來技工院校任教。這就導致很多技工院校的物理教師隊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并是導致技工院校物理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對提升技工院校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考與分析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因此要提升技工院校物理課堂教學效果,首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既要充分認識到基礎素質課程對于專業學習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基礎課程教師的待遇,使物理專業教師安心本崗位教學;又要大膽走出去,請進來。一方面鼓勵在崗教師繼續進修、培訓,另一方面大力引進“新鮮血液”,保持整個物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合理穩定。
2.科學確定課時比例
在課時有限甚至遠遠不夠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筆者以為,在課時的安排上,可根據各專業的實際需求,靈活安排各專業的物理課時。
對于護理、文秘等專業,課時安排以完成基礎素質培養即可;對于電子、機電等專業,則根據專業課程的進度、難度,安排相應的物理課時與教學內容,這樣就做到了既保證了素質教育,又做到了專業針對性。
3.激活物理課堂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技校生感到物理概念嚴謹、推理周密、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則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乏味,缺乏生機與活力。因此激活物理課堂是提升技工院校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與關鍵。
為此,筆者認為首先要做好課本的演示實驗,做好了演示實驗,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更高,對后期的教學就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彈力課程的講解就用扎頭發的皮筋來講彈性形變。
其次將信息技術引入物理課堂。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模擬各種難以想象的過程或空間變化,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最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制作小發明。對于班上一些成績較好、好奇心強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做指南針、電動機等相關實驗,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筆者發現,只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就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能力,更為他們的專業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面對新形勢下的技工院校物理教學,必須不斷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從而真正有效地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為技校生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