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某些上市公司不通過賣房的方式保殼,也會采取其它的手段。比如有像萬福生科這樣改換門庭型的,有像*ST儀化傍大股東大腿型的,有像*ST超日砸鍋賣鐵型的,也有像*ST國商數字游戲型的,還有像*ST博元的貴人相助型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無論是上述哪一種保殼形式,背后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9月20日晚,名不見經傳的*ST寧通B一下子“火”了起來,頻頻占據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市場之所以對*ST寧通B行注目禮,并非其取得了什么驕人的業績,也并非該上市公司出現重大違規違法行為遭到處罰,而是源于其一紙賣房保殼的公告。
根據*ST寧通B當晚發布的公告,上市公司要出售兩套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槐柏樹街的房產。據公告的評估價顯示,兩套房產的賬面價值為129.74萬元,但評估值為2272.62萬元,增值額為2142.88萬元,增值率1651.68%。上市公司表示,初步估算房子轉讓成功后可產生凈收益約1200萬元。
上市公司甩賣資產,這在此前再平常不過,當然也不會引起市場的強烈關注。然而,*ST寧通B此次甩賣資產卻有點與眾不同,其賣房的目的居然是為了保殼。而資料顯示,*ST寧通B近幾年來業績乏善可陳,2014年、2015年實現每股收益分別為-0.09元、-0.08元,2016年上半年每股虧損0.10元。由于B股再融資通道被關閉,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已無可能,并購重組脫困同樣不現實。照如此態勢,如果不進行自救,該上市公司2016年虧損或已成定局,因此情急之下,*ST寧通B以賣房的方式來實現保殼。
然而,滬深股市賣資產保殼的上市公司此前頻頻出現,*ST寧通B賣房保殼能夠在市場上引發轟動效應,顯然又與北京的高房價密切相關。而且,在國慶節前夕樓市調控政策沒有出臺之前,以深圳、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的房價今年以來出現飆升,在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同時,也引起廣泛的質疑。
其實,在*ST寧通B之前,欲賣房保殼的上市公司大有人在。如9月14日*ST新梅發布的公告顯示,其控股子公司擬將所持有的新梅大廈部分辦公用房出售給公司關聯方上海鑫兆房產發展有限公司。初步估算交易完成后,將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潤達5500-7500萬元。*ST新梅已被暫停上市,如果2016年度繼續虧損,那么將會被終止上市而“遁入”新三板。另一家賣房的上市公司為海航創新,其在9月19日的公告中稱要賣掉公司所持有的兩套辦公用房。而在*ST寧通B賣房保殼的“示范”下,此后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披露了欲甩賣房產的公告,“榜樣”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
*ST寧通B兩套房產估值高達2272萬元,而上半年2918家上市公司中,有955家上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低于這一評估值,其中,盈利1000-2000萬元的有261家,盈利1000萬元以下的232家,虧損的395家,數據本質上也凸顯出A股眾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低下。
除了通過并購重組或賣資產保殼之外,上市公司保殼的途徑其實還有許多種。比如有像萬福生科這樣改換門庭型的,有像*ST儀化傍大股東大腿型的,有像*ST超日砸鍋賣鐵型的,也有像*ST國商數字游戲型的,還有像*ST博元的貴人相助型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無論是上述哪一種保殼形式,都凸顯出滬深股市一種畸形的市場生態。
此次*ST寧通B賣房保殼,其結果到底如何還需時間來給出答案。不過,即使此次其保殼成功了,但如果上市公司今后仍然出現虧損,仍然面臨著保殼并且步入無資產可賣的狀況時,上市公司又該拿什么來保殼呢?因此,無論是對于*ST寧通B,還是其它業績堪憂的上市公司而言,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其實比什么都重要。
賣房保殼等鬧劇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與我們的市場還不成熟等密切相關。其實,房價上漲只是“噱頭”。某些上市公司不通過賣房的方式保殼,也會采取其它的手段,背后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所謂的方式或手段,僅僅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而最重要的則在于,如何完善我們的制度建設、市場監管,如何真正從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進而提升整個市場的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