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金林
【內容摘要】體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愛好,特別是高中體育教學,高中階段是學生學業壓力最大的時期,這時候需要學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時常的體育鍛煉。很多的高中體育教學工作者為了提高高中體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出了分類教學的教學模式,筆者從事高中體育教學多年,對分類教學模式也有自己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分類教學模式 高中體育教學 應用
每個學生都是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的,特別是在體育學習上面,學生們喜歡的體育活動不一樣,每個學生的體質也不一樣,能夠從事的體育活動也不一樣,而且男女生之間更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學生們之間存在這么多的差異,如果對所有的學生都采取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方式、同樣的教學要求,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學生們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體育項目根本不會想要嘗試,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應該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那么,分類教學在高中體育教學模式應該怎樣應用呢?筆者想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體育教學現狀
很多高中老師會發現學生們進入到高中階段之后對待體育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之前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學生對體育課是非常期待的,充滿熱情的,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們對體育的熱情也逐漸消退,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很少愿意主動參與到體育項目當中。我們經常觀察到,在高中體育課堂上,如果老師管理比較松,學生們甚至不愿意下樓,只在教室里做作業,或者是趴在桌子上面休息,如果老師管理比較嚴,要求所有的學生必須下樓的時候,很多學生會躲在老師看不見的角落低聲交談。
現在,高中生對體育課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厭煩心理,尤其是女生,有些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有些女生覺得做完體育活動會出一身大汗,她們就不太樂意進行體育活動,而男生則是覺得老師們講解體育知識的過程非常枯燥,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因此不愿意從事體育活動?;趯W生們對待體育課的態度,老師們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手段,讓學生們感受到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激發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二、分類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改革課程內容
高中的體育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完全根據教材來進行教學,教材也是由一些老師們進行編排的,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老師們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安全狀況為主。老師們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可以接觸到各種體育活動,老師們也可以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活動引進到課堂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增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老師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學習內容,而且要多給學生一些選擇,讓學生能夠選到符合自己心意的體育課,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了解學生的需求,比如說,學習體育舞蹈的學生們想要學習小蘋果,這時候學生們就可以跟老師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們在考慮學生想法的可行性的基礎上來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
2.豐富體育項目選擇
豐富體育項目選擇在高中體育分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豐富的體育項目可供選擇,學生們才能夠選擇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老師們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收集資料和學生的想法,能夠增添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老師們可以將體育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選修課,另一部分是必修課,必修課的內容包括體育健康知識和急救知識等的教學,選修課的內容包括一些具體的體育項目的教學,比如說籃球、足球、健美操、武術、散打、跆拳道等。這樣的分類教學的體育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把興趣變成習慣,讓學生能夠堅持進行體育項目的訓練,從而強身健體。
3.改革教學形式
老師們在進行體育分類教學的時候需要把學生原本的班級打亂,比如說,一個年級有十個班,然后老師們需要把這個班的學生重新分班,學生可以自己選擇班級,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班級,有的學生喜歡籃球,就可以選擇籃球班,有的學生喜歡健美操,就可以選擇健美操班。這樣的分班教學,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學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幫助學生健康發展,也可以讓學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老師們在分類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娛樂性、競技性的活動,增強班級同學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還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比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結束語
分類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老師們可以改革教學內容,提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老師們也應該豐富體育項目選擇,讓學生可以選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老師們還應該改革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 郝志潔. 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J]. 新課程:教育學術,2013(3).
[2] 劉晉、鄧日桑、王素珍. 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J]. 體育旬刊,2001.